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

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

ID:24868197

大小:81.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16

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_第1页
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_第2页
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_第3页
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_第4页
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摘要:白居易于元和六年(811)退居渭上后,由于家庭变故、自身变化以及当时政局的影响,传统的儒家主导思想体系中渗进了佛家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叹老嗟卑、及时行乐的思想;从注重自我内心情感及自身变化的自我意识转变到关心民瘼、同情广大劳动者的疾苦而引起的自我反思与批判;从早期的民本主义思想转为厌恶官场、谴责时政,想要退居抽身的思想。关键词:白居易退居渭上思想转变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他才华横溢、思想丰富,是唐代诗歌史上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

2、艺理论家和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也是一位亦仕亦儒亦道亦释的学者和思想家。北宋文学家钱易曾评价:“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南部新书七则》)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790)中进士,贞元十八年应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宣宗元和元年(806),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入第四等,后补?T??县(今陕西周至县)县尉。元和二年(807)秋,诏回长安,授翰林学士,次年五月拜左拾遗。元和六年(811)四月三日至元和九年(814)冬一直退居渭上。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五年(820)夏任

3、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任苏州刺史,此后又历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侍等职。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年(846)卒,享年75岁,遗命葬于洛阳龙门山。粗观白居易的一生,他是老来得官、仕途畅达。青中年时期,虽然一腔热血、才华横溢,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长久不得重用,无法一展抱负。最为重要的是,元和六年(811)四月三日,白居易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充翰林学士,因母亲陈白氏在长安宣平里第逝世而遵制丁忧,自动离职,率家人回渭上料理丧事。这一偶然性的不幸遭遇,使他离开朝廷将近四年。从唐朝当时的

4、政局看,若白居易在这段时间(811-814年)不离开朝廷,凭他的才华和抱负,完全有可能擢居要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也正是白居易在退居渭上这段时间内苦闷、彷徨,以及各种思想意识复杂呈现的重要原因。本文重点结合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诗作,分析他这段时期内的思想转变。一、对待生命及自我的态度1.更深入地关注生死问题、注重生命意识,并自觉地接触佛教,禅宗思想渐趋浸入。白居易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诗人。他从小体弱多病、性情敏感,对生死、衰亡、病痛等有着比常人更切身的体会和感悟。据粗略统计,他的诗作中仅“病”字的出现次数就达40

5、0多次,他的诗还因“好记年岁”的特点而备受瞩目。从“此生知负少年心,不展愁眉欲三十”到“寿及七十五,俸?五十千”的40多年间,白居易约在78首诗中记下了自己的年纪。(洪迈《荣斋随笔五卷?卷八》)这种对于生命的异常关注,常常牵动着诗人易感的情思。元和六年(801)因母逝子丧,这种关注生死问题、注重生命意识的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到最深刻的体现。诗人回到渭上料理丧事,因不堪承受丧母的哀伤,本来身体羸弱的他,因料理丧事的劳累而病倒。祸不单行,诗人不到三岁的爱女金銮子在这时也患了重病,因医治无效,不到十天便夭折了。白居易属晚婚,

6、年近四十膝下尚且无子,如今连仅有的一个爱女也先他而去,从此天人永隔,此时的诗人精神世界几乎濒于崩溃也在情理之中。沉溺于个人狭小的感情世界里无法挣脱,使得诗人不得不去找一个释放的窗口,有感于生死的悲痛和强烈的生命意识,白居易产生了觉悟向佛的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渐趋侵入。元和九年(814)他在《眼暗》一诗中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昼夜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为应闭目学头陀。诗的前两句表面看起来是诗人在写自己早年奋发苦读导致眼暗泪多的状况,实则是借眼暗的这一

7、生理疾病暗指自己的心理“疾病”,唯有心里的“疾病”才是困扰诗人的罪魁祸首,所以才以“闭目学头陀”来治愈。在《夜雨》和《早梳头》中“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不学空门法,老病何由了”等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觉悟向佛的思想倾向相当明显,以至于感叹“不学坐忘心,寂寞安可过。”(《冬夜》)最后,诗人终于进入佛家“求空破执,顿悟禅悦”的境地,亲身去体悟:“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送兄弟回雪夜》)的禅宗思想,从而在其中寻求解脱。禅宗思想的渐趋浸入激发了白居易对自身生命主体意识的自觉,并深化了他对佛理的体悟。在母逝子丧这一

8、悲痛的大背景的渲染下,诗人的诗作也透漏出只有中唐时代才出现的“这一新的、更具主观性的诠释的自觉意识”[1]。在《念金銮子二首》中诗人写到:衰病四十身,娇痴三岁女。非男犹胜无,慰情时一抚。一朝舍我去,魂影无处所。况念夭化时,呕哑初学语。始知骨肉爱,乃是忧悲聚。忘怀日已久,三度移寒暑。今日一伤心,因逢旧乳母。与尔为父子,八十有六旬。忽然又不见,迩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