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54924
大小:415.0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1-16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试题全册精品推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单元试题全册 精品推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传统知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而习,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就是感受、体验知识的魅力和知识力量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习的喜悦,习的快乐吧。(时间:30分钟)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校班级姓名等级一单元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4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香港歌星刘德华唱的《中国人》,有一句歌词:“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
2、多少梦”,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你能告诉我,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半坡居民B.河姆渡居民C.北京人D.元谋人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国古代远古人类中最早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的是A.元谋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北京人D.山顶洞人3.在课堂剧《北京人的一天》中,不应该出现的情节是A.打制石器B.钻木取火C.群体劳动D.保存火种4.很多同学喜欢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A.北京周口店B.陕西半
3、坡村D.浙江河姆渡D.山东大汶口5.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取得的几项重要成就是①种植粟②制造陶器③种植水稻④铸造铁器⑤发明瓷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④⑤6.你认为最有可能居住在右图所示房屋的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7.俗话说:“水火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曾经发生很大的水患,造成巨大灾难。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13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造福人民。你知道他是谁A.黄帝B.尧C.舜D.禹8、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是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他们都以残
4、暴统治著称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9.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周武王率兵打败商朝军队是在A.阪泉 B.逐鹿 C.牧野 D.巨鹿10.战国时期,楚庄王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到洛水流域,并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里的“九鼎”象征着A、王权 B、财富 C、王宫 D、炊具11 .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下列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A.城濮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马陵之战12.使东方六国再也无
5、力与秦国抗衡的决定性战役的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13.下列关于齐国强大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B.齐国经济富庶C.齐桓公了解民间疾苦D.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14.某校七年级三班主办的板报“历史天地”上有一件青铜器的照片(右图所示)。你知道这件青铜器是什么时候铸造的?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15.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边的是A.齐B.秦C.晋D.楚二.非选择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20
6、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请回答:(1)这句话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分)后人尊称他为什么?(2分)(2)“平定蚩尤乱”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哪一个战役?(2分)(3)你知道他在中国历史上曾做出何贡献吗?(10分)(五项即可)(4)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首领还有哪些?(3分)他们之间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是什么?(1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
7、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二:.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2)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8分)(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 A B C D (3)图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分裂而来?(2分) (4)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2分)
8、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时间:45分钟)学校班级姓名等级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某校七年级三班主办的板报“历史天地”上有一件青铜器的照片(右图所示)。你知道这件青铜器是什么时候铸造的?A.夏朝 B.商朝 C.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