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问题破解

《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问题破解

ID:24845317

大小:62.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问题破解_第1页
《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问题破解_第2页
《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问题破解_第3页
《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问题破解_第4页
《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问题破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问题破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问题破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非常强调以生活逻辑带动理论逻辑,因此,教材在有些方面淡化理论,强调生活感悟。但哲学属于思想的思想,理论性与逻辑性非常强,这客观上加大了教师对一些问题处理的难度,下面就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难点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一、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关于规律客观性,学生往往认为人们利用规律就是改造规律。常有学生问,我国发射神舟系列飞船不是改变规律具体表现吗?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分清楚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等于改变规律。规律发挥作用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在这些条件下,规律表现为外界的现象。例如,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

2、落向地面是万有引力规律表现,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就是阻碍返回舱落向地面的力要小于返回舱自身的重力;人们又可以改变一下这里的条件,如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到太空,这也是万有引力发生作用的结果,只是由于条件改变了,现象的表现形式也就变了。因此说,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造规律,而是改变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使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和形式产生了有利于人的变化。对于主观能动性问题,因为教材一直没有解释何为主观能动性,因此,突然出现主观能动性,学生有些不解。对此,应该在第五课讲意识的产生时,就逐渐提及主观能动性概念。我的做法是,先强调人是动物的一种,动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人

3、对外界刺激也有反应,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是相通的,但人对外界的反应不象动物被动式的反应,人的反应具有主动性。如,一场森林大火发生时,动物的反应可能就是被动的跑。人对它的反应,就主动得多。可能先是判断,当火情较小时会运用自身力量灭火;火情较大时可以采用做一个隔离带的方式来控制火情;当完全无法应对时,才是跑。人的这种反应与动物的反应相比要主动得多,积极得多。其实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把握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动物本能反应的区别。对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教材写到:“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4、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教材这一点处理得非常概括,但考试时这个点又是一个重点。因而,这个问题在处理时不能淡化,通过联系教材前后内容,可以先对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作了如下概括,即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同时把课本41页的方法论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革命热情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整合到这个地方来讲,从而让学生系统地把握这一关系原理。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问题实践是认识来源与实

5、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都是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表现,但如何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根据笔者的体会,可从如下两方面来进行区别:一是看背景材料中是否有认识对比的过程,如果有则是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一般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是根据一些标志性词语来确定。如题干或背景材料中涉及到“实践中有新需要”、“实践中出现新问题”、“新工具的产生”等关键词,从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的一般是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例,目前,全球400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发现艾滋病后,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人了对

6、抗艾滋病的运动,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道高考题属于理解类选择题,题干中“全球4⑻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这一客观现实的新需要,从而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因而应该选“A”而不选“C”。三、真理的客观性问题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因而真理应该是具有主观性,为什么又强调其具有客观性呢?对这个问题,教材的解释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

7、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对这一解释,笔者有一个疑问,即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为什么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由于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完全可以产生多种正确的认识。例如,对一幢高楼这一确定对象,美学家与建筑学家由于其各自知识构成不同,对这一确定对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可能都是正确的。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把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教材第47页中“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后面加上“从同一角度”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