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初中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ID:24831429

大小:20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初中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词_第1页
初中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词_第2页
初中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词_第3页
初中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词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是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

2、多样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生活”、“过程”、“问题”三个词在我的脑海中日益凸现,成为我在教学中关注有加的三个关键词。一、以“生活”激趣,以“生活”生情数学与生活有一条天然的“脐带”,相互依存,维系着各自的“生命”。因而,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的数学化没有障碍。而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升了数学的亲和力,让数学不再“冰冷”,不再“陌生”,不再“空洞”。于是,以“生活”生趣,以“生活”生情,便成为我课堂教学追求

3、的首旨。例如教学“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时,不妨设问:“葛滕、丝瓜、牵牛花的茎细弱而蔓长,为了争取阳光,它们攀附在近似于圆柱体的树干上,你可知道茎蔓缠绕的轨迹?”教学“相以三角形”性质时,不妨叙述泰勒斯用一根棍棒测得金字塔高的故事。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不妨质疑:“不过河测得河宽,不上山测得山高,可能否?”教学“过三点的圆”这一节,不妨手书“破镜重圆”一词,继而给出破了的镜子的残片(图1),问:“你能设计一种方案,让‘破镜重圆’吗?”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不妨想象:“大海边,观日出

4、……你会怎样来描绘整个日出的历程?若将地平线理解为直线l,太阳抽象为⊙O,那么这日出为我们展示了几种关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这样的数学,便是基于生活的数学。这样的数学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有趣,更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了清澈的“源头”,为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具体的素材。于是,数学趣味盎然,课堂热情洋溢。二、以“过程”建构,以“过程”塑造“过程”的独特价值谁都无法替代,经历“过程”有着其独立的、深刻的价值。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过程”中得以塑造,学生的学习力在“过程”中得以建构。没有过程或者不重视

5、过程的教学,只能造就心灵麻木的“书呆子”,在其头脑中,有的只是“认知结果的堆积”,而没有灵性的生发,没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的生成,没有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养成。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是关注“过程”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主动、开放、深度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争辩等数学活动,在求知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以“无理数的引入”为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1)给出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2)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是一个怎样的数值

6、?(3)a可能是整数吗?a会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4)你能估计a的大小吗?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从而获得深切的感受。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系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学习的主体参与者,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三、以

7、“问题”启思,以“问题”育智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也就无法使思维得以真正的启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的在场,数学学习是表层的,苍白的。但是,在我的视界中,数学教学中“假问题”充斥课堂。没有理智的挑战,没有认知上的冲突,这样所谓“问题”不是“真实的问题”。于是,学生表现出“不屑听取状态”4,学生思维的热情无法唤起,学习的智能无从培育,课堂上也就没有了由奇异、惊讶、无所适从而带来的“觉醒状态”,也就剥夺了诸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8、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峰体验。“真问题”的把握既需要有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的支撑,又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对教师的数学专业品质、教育智慧的真正考量。如教学“梯子问题”时,我如此设问:有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问题(1):梯子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问题(2):梯子底端滑行多少呢?你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解决这一问题?问题(3):你能尝试近似地求得它的值吗?底端滑动的距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