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28306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6
《产业设计与产业确定的路径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产业设计与产业确定的路径 一、产业设计的假定 (一)产业设计的涵义 所谓产业设计就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对某一空间范围内产业布局的通盘考虑和安排,以期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低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中,一定的技术条件,不是指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国家所达到的技术水平,而是指目前世界同类技术的最先进水平;一定的空间范围是指以某一主导产业或若干个主导产业为中心所形成的一个经济区域;对产业布局的通盘考虑与安排是指以特定的主导产业为产业设计起点,根据产业间关联程度的高低以及产业正产品、负产品可以转化利用的程度,在既考虑企业市场竞争效应又考虑企业规模效应的前提下
2、,对相关产业的事先安排。 (二)产业设计中的基本假定 (1)经济人假定。经济人既包括作为产业和市场主体的企业,也包括设计产业和制定产业市场规则的政府。不过,作为产业和市场主体的企业“利己利他性”中的“己”,仅仅是指特定的企业,而政府的“利己利他性”中的“己”,不仅指政府本身,而且也包括政府所代表(或管辖)的特定空间或区域内的公众在内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也包括构成不同产业的企业)。总之,经济人假定是产业设计的动力核心与基础保障。 (2)市场性假定。即构成产业的企业都是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引领下从事着一切“利己利他”的经济活动。纵使是政府也从“利己利他”的角度,制
3、定相应的市场运行规则,而且保证自己也遵守这些市场运行规则。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与政府这两个参与者最终博弈的结果。 (3)技术可得性假定。这一假定保证任何先进的技术、适宜的规制通过市场的等价交换都是值得且可以获得的。即个人、企业、政府、国家间不存在任何技术壁垒。事实上,任何时代技术壁垒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产业设计是.有技术层次的。 二、我国实施产业设计的必要性 (一)我国严峻的气候、环境、资源压力 (1)我国严峻的气候、生态环境。据2007年1月初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我国上一个世
4、纪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20世纪的后20年又是上世纪100年中最暖的20年;近150年中最暖的10年有8年出现在过去10年中。 2006年12月我国科技部、科学院和气象局也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2.1摄氏度;由于平均气温增加、水蒸发增强,将直接导致水资源短缺、干旱与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山地灾害加剧、大气成分改变及海平面上升等。 新的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有99%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增长型经济理念的进一步强化,人类从自然界索取的越来越多。同时,大
5、量不可再生资源被低效率消耗着,大量的温室气体排向大气层,大量的工业废物、废水等有害物倾入江河湖海,以致不仅维系人类基本生存的条件进一步恶化,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2)我国严峻的资源压力。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维系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草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和1/2;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在我国刚刚过去的20多年里,无论经济持续增长的速度,还是经济增长的增量都创造了新的人
6、类奇迹。但是,这种增长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有资料显示,1990~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长100%,天然气消费增长92%,钢消费增长143%,铜消费增长189%,铝消费增长380%,锌消费增长311%,10种有色金属消费增长267%。人们不禁要问,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源消费如此快的增长,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要素还能支撑多久? (二)粗放型增长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 尽管我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就提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效仍不明显。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仅为33%,比
7、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其中石化、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产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等等(姚先国等,2006)。 我国政府针对经济增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