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2808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教材解读别忽视了那个有趣的孩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材解读别忽视了那个有趣的孩子 《竹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课文。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多数是“以事为本”,即以“看人影”“画人影”“画竹影”“论国画”等几件有趣的事为主线展开教学。 “以事为本”地解读教材,固然没有什么大碍。因为教材的编著者也有意让大家“以事为本”地展开教学――课文的题目是“竹影”,显然指向的是“事”;课文的学习导语是这样说的: 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这样的学习导语
2、显然也是指向“事”的,课后练习则是这样设计的: 一、通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二、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人影画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三、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这样的课后问题设计,也是指向“事”的,所以我们说教材的编著者是想让教师跟学生一起“悟事”。4 但事实上,《竹影》一课除了“以事为本”展开教学,还可以“以人为本”地展开教学。课文中有4个人物,但叫“华明”的那个孩子是个特别有趣的孩子,这个有趣的孩子先“到我家来”,然后
3、“在我家玩”,最后“从我家离开”的过程,恰能将课文内容连贯起来,依华明的“出场次序”展开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体验到“事有趣”,还能让学生体验到“人有趣”,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创造性教学新思路。 那么,华明是如何有趣地成为课文主线的呢? 课文的开头说“我和弟弟正在院里乘凉”,忽然看见“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华明像一只小青蛙跳到“我”家里,可谓是生动有趣。教学时抓住这只“小青蛙”有趣的出场形象,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学课文就有了一个“活泼”的开头。 接下来华明在“我家玩”的过程更是有趣。 他先说:“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
4、”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做出萧萧的声音来。华明“调皮好动”的有趣表现,除了让人忍俊不禁,还有“由此及彼”的过渡转折作用,正是因为华明弄出了声音,所以才把大家的目光引向了“夜空”。正是存在这个转折,所以才有了下文――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听了弟弟的发问,华明表现出强烈的好奇感,与“我”一起去验证弟弟的话,于是就有了大家一起蹲在地上看“人影”的趣事。4 可是有趣的华明到底是一个“注意力”非常容易转移的孩子,看了一会儿“人影”没弄
5、出是非道理,于是就拿出笔描人影,把自己描得像一只“青蛙”。描完了人影,华明“眼尖”,看到了竹影像是中国画。“眼尖”的华明,让事件又有了一次转折,于是有趣的“描竹影”的事发生了。 华明不但调皮好动,一定还是一个健谈的孩子,所以以他为“中心”大家边描竹影边谈论。正是因为华明与大家的讨论很“热烈”,所以引来了“父亲”――“父亲”也是华明引出的。“父亲”来了之后,华明先是“难为情”,然后“放下心”,这童心有趣的变化,又是一个过渡,让课文内容从“画竹影”过渡到了“论国画”上来。 “竹影”画完了,大家要分别了,华明的话是“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
6、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华明分别的话,让趣事意味悠长,正是这些话,让课文在结尾之际充满了生活的意味。 综上所述,华明可谓串联趣事,渲染气氛,升华主题的关键人物。所以以这个人物有趣的“表现过程”展开教学,便可以让学生抓住学习这篇课文的另一条主线。 既然《竹影》这篇课文可以“以人为本”地进行教学,那么课后练习则可以变“以事为本”为“以人为本”并进行另一番设计: 一、通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每个人物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人影画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在这些有趣的事件中,哪个小朋友的表现最让你心动,为什么?4 三、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
7、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想一想,你曾经与哪个小伙伴进行过类似的艺术创造――有没有一个伙伴,也曾经启发过你的艺术创作?说出他的名字,然后说说你与他一起做过的趣事吧。 课后练习做如此变更设计,便可以“人事双全”,与课文“以人为本”的教学主线形成珠联璧合之态。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