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17947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应该重视文本处理的艺术。因为文本的处理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我们实施的阅读教学是有效教学还是无效教学。不同的文学体裁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从教师对不同文学体裁的处理艺术上可以看出其阅读教学成果是否有效。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都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曾经有些语文教师认为,阅读教学非常容易,阅读教学就是教一篇文章,讲解一下作者背景、字词段落、写作特点和中心思想就可以。然而,笔者认为,这样机械的、僵化的、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师处理文本程式化的表现,这样的阅读教学就
2、缺少了灵动和创造,是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热情和兴趣的罪魁祸首,也是语文课失去应有魅力的重要原因。在此,本文笔者就以初中散文阅读为例进行解读,浅谈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情感和现代教育手段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关键词:散文阅读多媒体情感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从语言色调看来,散文如素描,清淡、淡雅,它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散文的笔法无拘无束,变化无穷,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难测的内心世界。散文有时令我们愉悦,有时令我们沉思,有时令我们长叹,有时令我们柔肠百
3、转……6 笔者在执教期间,每周的学科备课活动中经常涉及大多数教师在讲解散文时出现的问题,重视体裁却淡化了散文的情感,消失了散文应有的味道。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经常重视的是问题、语法及思想内涵,缺失了散文的美感。因此,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是很有必要去探寻研究一番的,那么,为何情味深长的散文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却感觉索然无味呢?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一、揭示文章主旨,作者介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3.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理清思
4、路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与讨论文章有关问题。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 四、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逐段分析课文,加以讨论探究。 五、品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想必很多教师都这样上过散文阅读课吧!这样上的阅读课确实也有一些优点: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阅读目标,从读入手,指导学生学习散文;从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到品读文章语言,到体会作者情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从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所以,很多时候被教师“惯性”6演绎,这样一来,虽然阅读教学顺风顺水,四平八稳,但是诗意盎然的散文就被我们
5、肢解得索然无味。这样散文阅读就变得单调、乏味,令学生听得无趣,渐渐对散文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 散文的教学包括分析散文和欣赏散文。分析散文,教师应该分析散文的情感之美和哲思之美,应挖掘作者所见所闻中的所思所感;同时理解文章的深刻底蕴。欣赏散文,欣赏文章的形式之美和语言之美。为了使我们的散文教学成为有效教学,我们教师应该这样做。 一、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八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
6、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的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
7、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6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我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我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我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
8、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