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

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

ID:24797364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_第1页
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_第2页
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_第3页
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_第4页
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

2、第1...面对全球竞争形势,要在技术追赶中做到趋利避害,必须有清晰的思路、理念和有效的政策导向,包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一、技术追赶的挑战  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改变国力。大国经济必须有技术支持;中国工业化必须有自生的技术。没有自己技术、专利、品牌、标准支持的“世界工厂”,不仅不能更多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而且很难立足世界强国之林,甚至国家经济安全都难以保障。  改革开放使中国企业走上了技术追赶的快车道。在一些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技术跨越。随着我国产业和企业全球影响力的增强,中国企业的技术已经到了由技术模仿

3、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时候了。但是,后发国家企业的技术追赶却面临巨大的挑战。  跨国公司积蓄了厚重的技术积累,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成为全球各个产业技术的领跑者,左右着所在产业的技术方向,赢得了巨大的先发效应。当技术差距很大的时候,他们可以“以技术换市场”;当后来者影响到他们技术垄断地位的时候,他们或通过知识产权、技术专利、标准等设置壁垒,强力打压;或以强大的资本实力将其“收编”,纳入自己体系,停止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的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革命创造的技术平台可以被我们共享,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示范作用、

4、技术传播效应,为我们技术追赶创造了有利条件,把握得好甚至有可能实现技术超越。但是,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内功”,任何优越的外部条件都替代不了自身“卧薪尝胆”式的修炼。如果对这些有利条件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或把握不当,以投机心理寻求“捷径”,就有可能由“技术自卑”发展成“技术依赖”,有利条件的本身就可能变成“陷阱”。  中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超越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技术视野拓宽了。一些企业看到了自己与国际先进企业巨大的技术落差,找到了差距,激发了技术学习和技术追赶的激情,把“舶来的种籽,植入自己

5、创新的基因”,实现了技术跨越。但有些企业则认为自己的技术实力根本无法匹敌,瓦解了创新意志、放弃了技术创新的努力,走上了漫无边际的多元化经营。有的企业把技术引进作为省时省力的技术,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去技术创新,在一次又一次的引进中失去了自信,掉进了技术依赖的泥潭。有的企业则宁愿放弃自己的技术和品牌积累,企图通过合资持久获得技术。  在看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后,在用户或甲方一侧,他们追求名厂名牌、“世界水平”和“一次成功”。在高技术含量的部分,他们不太相信本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甚至以使用外国产品和装备为荣,没有给本国企业技术创

6、新更多的市场机会。  另外,追求增长速度的社会氛围,形成了一股难以抗拒的社会力量,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急于求成的心态。在生产的一方,他们不仅接受不了自主研发的长周期、不能容忍创新的一次次失败,而且即便技术引进,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很多企业的技术能力并没有与企业规模同步增长。  技术追赶不仅要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更难克服的是来自内部创新文化的缺失。如有的企业在引进中失去了自信,在模仿中丧失了自我。创新必须有全社会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必须耐得住寂寞、做默默无闻的积累和实践,创新必须成为国家意志

7、和民族的使命。  实现技术创新,必须战胜自我。  二、新的形势呼唤企业走创新之路  中央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直至今日,全国各地在增长速度、投资规模、进出口总额等“量”的扩张方面总是以较大的比例超目标增长;而在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环境保护,直至体制改革等改善经济质量方面的目标,却每每落空。例如,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不降反升。究其原因,是我们有强大的经济增长动力,但转变增长方式却缺乏压力和经济驱动力。  进入新世纪,中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资源环境的压力已经变得十分强劲,要素成

8、本上升的趋势日益明显。例如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压力、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水和矿产资源税费价上调的压力、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等的压力都在迅速上升,能量在不断聚集。这些年无论中央号召还是政府文件,实现“科学发展”的“行政信号”已经十分强烈,但并没有充分转变为价格信号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执法,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驱动力。  要素价格要不要反映它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环境监管要不要严格到位,取决于政府对速度和效率的选择,把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现在政府还掌握着较多的资源配置权

9、、控制着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各地环境监管也参差不齐。这就使生产要素升值的压力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多隔离在了政府层面,没有通过经济信号和法律的力量向社会传递。  国家如上做法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企业和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但产生的效果却扭曲了要素价格、向社会传递了失真的经济信息。当各地政府和企业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