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93603
大小:3.93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8-11-16
《浅谈学科核心素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1.引领改革文件依据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依据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依据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2.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统筹各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
2、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任务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
3、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任务2:研究制订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
4、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质量标准任务3: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指导思想:努力构建坚持立德树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富有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修订原则: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科学设计、综合统筹学制:三年课时:每学年41周(教学+社会实践);周35课时;每课时45分钟;18课时为1学分。结构:必修、选修Ⅰ、选修Ⅱ——必修:共同基础。(全修全考,毕业标准)3.高中课程标准框
5、架——选修Ⅰ:根据个人需求和升学考试要求选修,由国家根据学生专业倾向和个性发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Ⅱ:自主选修,包括国家在必修与选修Ⅰ基础上设置的拓展、提高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学而不考、学而备考或学而助考)目前修订中的突破:核心素养为纲,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体现新时期高中教育定位,体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以问题为导向,以适应未来为起点;将学业质量标准嵌入课标,与高考密切衔接;引领、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每个模块都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典型案例插入。学业水平将细化学习结果的要求,教学、评价指向更为明
6、确素养1素养2素养3素养……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水平5毕业要求高考要求自主招生等其他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兴未艾。联合国教科文“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经合组织“三种关键能力”: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
7、能力;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欧盟“八大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1.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趋势美国“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芬兰“7种综合能力”:成长为人,文化认同与国际化,信息素养与交际,参与行使公民与企业家的权利,对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将来的责任感,安全与交通,技术与个体。根据这七个主题再逐步分解到各个学科中去。美国国家管理者协会和州立学校首席管理会联合
8、出台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其中在数学学科标准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是:(1)理解和解决问题;(2)抽象的、量化的推理;(3)构造可行的论证、推理;(4)数学建模;(5)灵活地使用适合的工具;(6)精确化;(7)探求并利用结构;(8)在反复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