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

ID:24785960

大小:73.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11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  _第1页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  _第2页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  _第3页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  _第4页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  _第5页
资源描述: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是明清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又有待于进一步开拓的领域。这些年来,该领域已越来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据笔者初步统计,仅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学者有关这方面的专题论文就有300余篇,并有多种学术专着问世,涉及到问题的各个方面。为了有助于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兹将近二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一回顾。一80年代的前中期,可视为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值得注意的学术专着是吴承明的《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及李文治等人的《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前者考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等问题,并讨论了明、清及近代国内市场的变化。后者则对明清时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特别是农业中雇佣劳动的性质问题进行了若干探讨。虽非研究城乡商品经济的专着,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无疑有着指导意义。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年版)一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在当时是具有启示作用的。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书中关于明清城乡商品经济、区域社会经济以及江西工商人口流动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终结成果。而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3、的《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实际上是对建国以来至80年代初国内明清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总结。资料集主要有陈忠平编、陈学文补订的《中国城(市)镇史论着资料索引》(1985年印)、张海鹏编的《明清微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业会馆碑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以及《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等,这些资料的编印出版,对研究明清城市、市镇史有重要帮助。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约有70余篇,研究重点是江南市镇、港口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及其与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关

4、系。樊树志《明代江南市镇研究》(《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认为,明代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是与这一时期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分不开的;各市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市镇间的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沟通了乡村与市镇、市镇与市镇、市镇与府县城市以及本地与外地间的商品交流,通过农业产品与手工业产品的集散,把这一地区的经济纳入全国市场之中。陈学文《论明代江浙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温州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认为,江浙地区市镇的发展是太湖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上古、中古时期作为政治中心、由政治因素所推动形成的城市不同,明清江浙市镇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有促进城乡商品经济和某种程度瓦

5、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不过,它仍是封建性质的商业汇集地。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则认为,市镇不同于消费城市,从形成途径说,城市(都市)是由于政权的力量、政治上的原因由上而下形成的,消费对象主要为贵族阶级;市镇则主要由于经济的原因,即乡村与商品经济联系的扩大,由下而上形成的;市镇有大、中、小的区别;其中,中小市镇居多,其基本格局是一线型,一河二街,店肆集中。对江南市镇研究,除了从宏观把握外,还有少量文章从微观入手进行个案研究。如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的一个专业市镇:濮院镇的经济结构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1期)、樊树

6、志《明清时代的濮院镇》(《江海学刊》1985年第3期)等。珠江三角洲在明清时期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繁荣的商业、发达的农业,及其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叶显恩、谭棣华《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分析了明清这一地区商业性农业与墟市发展的情况,考察了墟市的分布网络、层次与功能,墟市的建立、管理及其与封建宗族的关系等问题。认为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过重的人口压力是农业商业化的催化剂;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的程度、交通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墟市的发展;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墟市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已具有商

7、品集散市场的作用,但封建宗法势力对墟市的控制也加强了。黄启臣《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商业与商人资本》(《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阐述了当时珠江三角洲商业与商业资本的发展规模、条件、背景、趋势和作用。罗一星《论明清时期佛山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根据地方志中的散见资料,指出,明清时期佛山城市的发展史,打破了“先政治、后经济”的郡县城市的发展模式,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变化。他的另一篇文章《明清时期的佛山商人》(《学术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是明清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又有待于进一步开拓的领域。这些年来,该领域已越来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据笔者初步统计,仅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学者有关这方面的专题论文就有300余篇,并有多种学术专着问世,涉及到问题的各个方面。为了有助于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兹将近二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一回顾。一80年代的前中期,可视为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值得注意的学术专着是吴承明的《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及李文治等人的《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前者考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等问题,并讨论了明、清及近代国内市场的变化。后者则对明清时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特别是农业中雇佣劳动的性质问题进行了若干探讨。虽非研究城乡商品经济的专着,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无疑有着指导意义。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年版)一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在当时是具有启示作用的。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书中关于明清城乡商品经济、区域社会经济以及江西工商人口流动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终结成果。而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3、的《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实际上是对建国以来至80年代初国内明清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总结。资料集主要有陈忠平编、陈学文补订的《中国城(市)镇史论着资料索引》(1985年印)、张海鹏编的《明清微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业会馆碑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以及《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等,这些资料的编印出版,对研究明清城市、市镇史有重要帮助。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约有70余篇,研究重点是江南市镇、港口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及其与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关

4、系。樊树志《明代江南市镇研究》(《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认为,明代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是与这一时期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分不开的;各市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市镇间的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沟通了乡村与市镇、市镇与市镇、市镇与府县城市以及本地与外地间的商品交流,通过农业产品与手工业产品的集散,把这一地区的经济纳入全国市场之中。陈学文《论明代江浙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温州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认为,江浙地区市镇的发展是太湖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上古、中古时期作为政治中心、由政治因素所推动形成的城市不同,明清江浙市镇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有促进城乡商品经济和某种程度瓦

5、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不过,它仍是封建性质的商业汇集地。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则认为,市镇不同于消费城市,从形成途径说,城市(都市)是由于政权的力量、政治上的原因由上而下形成的,消费对象主要为贵族阶级;市镇则主要由于经济的原因,即乡村与商品经济联系的扩大,由下而上形成的;市镇有大、中、小的区别;其中,中小市镇居多,其基本格局是一线型,一河二街,店肆集中。对江南市镇研究,除了从宏观把握外,还有少量文章从微观入手进行个案研究。如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的一个专业市镇:濮院镇的经济结构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1期)、樊树

6、志《明清时代的濮院镇》(《江海学刊》1985年第3期)等。珠江三角洲在明清时期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繁荣的商业、发达的农业,及其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叶显恩、谭棣华《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分析了明清这一地区商业性农业与墟市发展的情况,考察了墟市的分布网络、层次与功能,墟市的建立、管理及其与封建宗族的关系等问题。认为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过重的人口压力是农业商业化的催化剂;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的程度、交通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墟市的发展;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墟市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已具有商

7、品集散市场的作用,但封建宗法势力对墟市的控制也加强了。黄启臣《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商业与商人资本》(《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阐述了当时珠江三角洲商业与商业资本的发展规模、条件、背景、趋势和作用。罗一星《论明清时期佛山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根据地方志中的散见资料,指出,明清时期佛山城市的发展史,打破了“先政治、后经济”的郡县城市的发展模式,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变化。他的另一篇文章《明清时期的佛山商人》(《学术研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