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85653
大小:7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产科心理护理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产科心理护理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宋玮刘鑫磊孙宁(五莲县人民医院2623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理护理应用于产科中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孕产妇共40例(观察组),全部在规范基础护理的基础之上予以优质心理护理,另选取40例未接受心理护理的孕产妇(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以明确心理护理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孕产妇顺产31例,剖宫产5例,阴道助产4例;平均产程(6.18±0.62)h,产后平均出血量(144.34±18.76)ml,产后抑郁1例(2.50%)产后48h内泌乳37例
2、(占比92.50%);新生儿评分〉7分40例(100%),母乳喂养39例(97.50%)。孕产妇综合满意度100%。结论优质心理护理在产科的规范应用可有效提升顺产率、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及产后抑郁发生率,还可促进泌乳、提升母乳喂养率、提升新生儿评分。【关键词】产科心理护理妊娠结局影响【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236-0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产科孕产妇共40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8.9±1.7)岁;初产妇32例,经产妇8例;均为单胎妊娠,孕周3
3、5〜42周,平均孕周(39.4±0.7)周。另选取40例未接受心理护理的孕产妇,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8.6±1.4)岁;初产妇31例,经产妇9例;均为单胎妊娠,孕周34〜41周,平均孕周(39.1±0.6)周。所有孕产妇均经系统产检证实未见妊娠异常及高危影响因素、并发症。两组孕产妇年龄、产次、孕周及妊娠情况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孕产妇均予以规范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优质的心理护il:有效护患沟通。沟通是后续心理辅导工作实施的重要前提[1],护理人员首先要
4、在了解孕产妇基本信息及心理状态、妊娠情况的同吋,结合孕产妇年龄、产次、心理素质、文化层次针对性地选择交流立场,真诚地沟通,及吋了解孕产妇心理特征与精神需求[2】。优质心理辅导。根据前期沟通情况分布制定阶段性的心理辅导方案,在不冋吋期向孕产妇讲解各阶段心理调节要点及卫生保健方式,鼓励孕妇顺产并母乳喂养,着重讲解生产过程疼痛护理方式及使力方式[3】。有效环境护理。保持病房温馨、安静、整洁,提供最佳生产环境。1.3评价标准观察本组孕产妇生产方式、产程、产后出血量、产后抑郁及泌乳情况,并评价新生儿评分。1.4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
5、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优质心理护理后,观察组40例孕产妇顺产31例,剖宫产5例,阴道助产4例;平均产程(6.18±0.62)h,产后平均出血量(i44.34±18.76)ml,产后抑郁1例(2.50%)产后48h内泌乳37例(占比92.50%);新生儿评分〉7分40例(100%),母乳喂养39例(97.50%)。孕产妇综合满意度100.00%。对照组40例孕产妇顺产22例,剖宫产11例,阴道助产7例;平
6、均产程(10.14±0.92)h,产后平均出血量(224.31±19.44)ml,产后抑郁4例(10.00%)产后48h内泌乳26例(占比65.00%);新生儿评分〉7分34例(85.00%),母乳喂养30例(75.00%)。孕产妇综合满意度72.50%。观察组孕产妇顺产率、产后48h泌乳率、母乳喂养率、综合满意度、新生儿评分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亦低于对照组(P<0.05)o3讨论孕产妇护理工作同一般的护理工作有很大不同,这是由护理对象本身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及需求所决定的。因而,对孕产妇实
7、施规范的常规护理Ml吋,还需要辅以优质的心理护理服务,以帮助孕产妇吋刻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为分娩及产后恢复做好准备的同吋,也有利新生儿身心健康[4】。本次护理实践过程中,在规范基础护理服务的同时,给予全部孕产妇优质的心理护理,建立有效医护人员与孕产妇沟通交流平台的同时,予以全面的优质心理辅导,根据孕产妇精神需求及家属建议将病房环境向温馨、整洁、安静的方向布置,通过知识讲解、教材发放等多种途径帮助孕产妇掌握分娩及产后康复与哺乳知识,真正提升产科孕产妇护理效果。参考文献[1]焦桂秀.产科心理护理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
8、7(24):44-45.[2】朱晓燕,吴玲梅.高龄孕产妇妊娠与分娩中护理干预研究[」].当代医学,2008,(15):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