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75400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浅谈机械行业中的绿色制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机械行业中的绿色制造
2、第1内容加载中...我国在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机械工业的发展模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行为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从事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重视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机械加工企业的国际化成长。1绿色制造新概念的提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持续发展,但由于忽略了环境问题,人类也饱尝恶果: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机械制造业在为社会生产机器的同
3、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液、废气、固体废气物等污染。随着全社会保健意识的增强。企业家和技术凡员也都意识到,若再延伸使用传统的粗故式的机械制造模式。将不利于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从根本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因此急需探索符合环保要求的节能。降耗少污染的制造模式:即绿色制造。2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围绕生态环境问题,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新概念,“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结为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认为经济发展既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
4、期承受能力,又要考虑到使环境和资源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保证人类长期生存的需求。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具体实现。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巨大。特别是进人21世纪,资源和环境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我国工业正面临着实现从主要依靠耗费资源技术来支撑工业竞争力的阶段向主要依靠节约资源技术来支持工业竟争力的阶段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点来看,社会、政府、顾客及企业竞争者在内的相关主体都对绿色制造问题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绿色制造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
5、造业的体现,它考虑环境和资源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产业竟争战略的观点来看,绿色制造战略将为我国企业消除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要进行绿色性认定,要有“绿色标志”。特别是有些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环境为由,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来限制国际产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即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绿色制造将为我国企业提高产品绿色性提供支撑手段。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企业竞争方式、经济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将
6、发生显著变化。而“绿色制造”和“走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正是企业进入21世纪后的正确战略选择。3推进绿色制造之对策(1)建立和完善绿色制造评价体系绿色制造本身是一种企业行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要使绿色制造成为自觉的企业行为,政府要先行一步,建立合理的绿色制造评价体系,它涵盖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制造工艺评价体系、环境评价体系、资源评价体系等内容。(2)提高企业绿色生产意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一个理性的经济个体,在刚开始对待绿色制造方面往往不是自觉和情愿的。因为实施绿色制造前期投入较大、成本
7、高、见效慢。但随着绿色壁垒的形成及其日趋全球化,不符合绿色产品标淮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逐步下降甚至被逐出市场,对企业而言提高绿色生产意识和熟悉国际绿色标准的工作刻不容缓。(3)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政府与企业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4)绿色制造的实施要充分借鉴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绿色制造作为一种哲理,要实现绿色制造必须借鉴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如大规模定制、
8、精益制造、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将这些先进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利用制造业信息化的研究成果,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实施。(5)实例研究是绿色制造较为可行的方法实例研究可以有效地表达和处理绿色设计中的环境因素,从研究实例中为绿色设计提供设计参考和设计准则,并及时跟踪市场变化,获取改进设计所需的信息,如电冰箱、洗衣机等的绿色设计目前就广泛采用了基于实例的研究方法。4结语绿色制造作为实现生态工业的关键技术,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如绿色产品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同一样,作为其实施手段的
9、绿色制造也正在日益被制造业所重视。绿色制造正在不断深入制造管理者的生活。然而,作为一相对较新的概念,它还存在着很多混淆和难以理解的地方。绿色制造研究的多目标性、跨学科性需要国际国内的合作,更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及其多学科门类密切的合作,才能实现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