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ID:24747198

大小:6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_第1页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_第2页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吉林省双辽市柳条乡中学136400初中数学新课程强调合理设计三维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应分清三个维度的主次,真正起到指导教学行为的作用。下面,我结合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对教学三维目标设计的个人理解。一、应用为主,过程为辅例如:“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课时教学,笔者制订的教学目标为:(1)会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知识与技能);(2)利用公式的特征套用公式(过程与方法);(3)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态度、

2、价值观)。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先复习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自己回忆公式的结构特征,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己学知识。复习引入:(1)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公式木身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应用作铺垫。接着,进入木课的重点环节一一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凑的练习中提升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笔者先用例题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套用公式:(1)(2a+3b)=;(2)(3a-b)=;(3)(2a-b)=。这三道例题旨在让学生真正了解完全平方和(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让学生

3、从复杂结构中还原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原貌。接着,笔者进一步改变题目的类型,设计一些公式变形题。(4)(-2m+l)=;(5)(2a+l)(-2a-l)=。这两道例题,主要让学生见识一些非正规的题目形式,解题需先转化为完全平方公式,再计算,以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水平及应用能力。当然,(4)、(5)两道例题只能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简单应用,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应用公式能力,笔者乂设计了两道题:(6)已知a+b=5,ab=6,求代数式a+b的值;(7)己知a-b=3,a+b=17,求代数式ab的值。(6)、(7)两

4、道题能够让学生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技巧解题。二、过程重于结果,对探究精神的培养胜过一切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这样设计教学0标:(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对边、对角的性质(知识与技能);(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本课重点);(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中,融洽与其他冋学的人际关系,提高实践探索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课上,笔者先让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步骤-:画两条平行线。步骤二:在两条线上分别取点

5、A和点B,连结AB。步骤三:沿着水平方向平移AB到DC,就得到平行四边形ABCD。接着,要求学生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ABCD从方格纸上剪下,在另一张纸上沿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沿画出一个四边形,记为四边形EFGH,四边形EFGH与ABCD完全一样。学生用•一枚图钉穿过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0,将平行四边形ABCD绕着点0旋转180°,观察旋转后的平行四边形ABCD和所画的平行四边形EFGH是否重合。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0就是对称中心”这一

6、个结论,由此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最后,我利用两道例题来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印象。(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40°,求其他各个内角的度数。(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8,周长等于24,求其余三条边的长。这两题,学生运用实践操作中得到的结论就可以轻松解决,既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又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三、德育智育相辅相成如:“勾股定理”这一节课,教学0标可以设计为:(1)理解勾股定理,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识

7、与技能);(2)利用面积法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过程与方法);(3)通过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激发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这节课前一周,笔者布置给学生: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可上网査,也可査阅报刊、书籍),提前两三天由部分学生汇总(教师适当点拨)。这样,上这节课前,学生就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本课的预习环节必不可少,它是学生认识“勾股定理重要性”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课上,笔者先通过介绍世界数学家大会(大会图标是勾股定理图)对学生

8、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着,笔者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得出勾股定理的等式,利用面积法等证明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的结论。最后,通过例题加强学生的理解:将长为5.41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墙角到地面停靠点C的距离BC长为2.16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边的垂直距离AB的长(精确到0.01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笔者改变了备课方式,邀请5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参与备课,通过师生的充分交流,学生对于勾股定理的背景、来源、趣事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对于本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充分感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