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44887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多巴胺对低血容量休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多巴胺对低血容量休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摘要】目的研究多巴胺对低血容量休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活性及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的影响。结果多巴胺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提高SOD活性,保护Na+K+ATP酶活力,降低CK和LDH水平。结论多巴胺可通过保护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组织的损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作用。【关键词】多巴胺;休克;再灌注损伤Goldberg等报
2、道小剂量多巴胺(3μg·kg-1·min-1)输注可促进并保持肾血流量,增加尿量〔1〕。此后,小剂量多巴胺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心排血量,维持肾血流量,防止危重病人发生急性肾衰〔2〕。而中、大剂量多巴胺则成为急诊治疗各种休克,尤其是心源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一线用药。近年来,有关不同剂量多巴胺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研究选择健康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剂量多巴胺观察其对大鼠心肌缺血后心肌各项指标的影响,以期获得该药物对大鼠心肌功能影响的资料。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健康雄性AP)通常降
3、至30mmHg左右;后20min为血量调节期:大鼠失血40%后5~10min收缩压可回升到60mmHg,此时开始慢速放血,并进行生理指标监测,待MAP降至(30±5.25)mmHg即为放血终点。 1.2.2动物分组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小剂量多巴胺(5μg/kg)组、中剂量多巴胺(10μg/kg)组、大剂量多巴胺(15μg/kg)组。对照组麻醉后不用药治疗,I/R组放血后用大剂量生理盐水输注(总量25ml/kg),用药组以生理盐水配制不同剂量浓度多巴胺,静脉输注给药。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并分
4、离血清,迅速摘取心脏,-20℃冰箱保存待测。 1.3观测指标实验结束后,取分离血清,按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取缺血区心肌组织,用4℃冷生理盐水配制成10%的心肌组织匀浆,按试剂盒说明书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取心肌匀浆,按试剂盒说明书采用定磷法测定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单位以每小时每毫克蛋白质水解ATP释放的无机磷微摩尔数表示。蛋白质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
5、,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组间t检验。 2结果 2.1多巴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MDA含量及SOD、Na+K+ATP酶活性的影响I/R组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导致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SOD及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多巴胺10、15μg/kg均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MDA含量,保护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P<0.05及P<0.01),且多巴胺15mg/kg的作用效果更显著;与I/R组相比,多巴胺10μg/kg组心肌SO
6、D活性增高(P<0.05),多巴胺15mg/kg能使缺血再灌注区心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见表1。 2.2多巴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LDH、CK活性的影响I/R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LDH、CK水平明显升高(P<0.01),表明心肌受损后LDH、CK释放入血增加。多巴胺10、15μg/kg均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血清LDH、CK水平(P<0.05及P<0.01),且多巴胺15μg/kg作用效果更显著(表2)。 表1多巴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MDA含量和SOD、Na+K+ATP酶活性
7、的影响对照组比较:1)P<0.01;与I/R组比较:2)P<0.05,3)P<0.01,下表同表2多巴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LDH、CK活性的影响 3讨论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氧代谢特点为组织器官的氧耗增加,机体代偿性的增加氧供以满足氧耗的需要。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存在病理性氧供依赖关系,其机制与微循环功能失调有关〔3〕。在休克的早期即存在全身血流分布异常,可能导致一些代谢较低的器官血流相对过剩,处于高代谢状态的组织器官却得不到足够的血流量,从而造成组织缺氧及氧耗的下降。血管活性药物改善氧代谢的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提
8、高氧输送,直至随着氧输送的提高氧耗亦随之增加。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产生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4〕。因此,寻找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拮抗自由基的毒性作用已成为抗心肌缺血药物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