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国家性质

第十三章 国家性质

ID:24737017

大小:125.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14

第十三章 国家性质_第1页
第十三章 国家性质_第2页
第十三章 国家性质_第3页
第十三章 国家性质_第4页
第十三章 国家性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 国家性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三章国家性质§1、国家性质概述一、国家性质的概念国家性质,又称国体。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2、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国家性质的最终决定因素;3、社会的文化制度。二、我国的性质(一)人民民主专政1、宪法第1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二)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表现在:①领导力量;②阶级基础;③国家职能;④历史使命。2、人民民

2、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表现在:①存在着一个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②存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2、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结构★什么是“人民”?首先,“人民”是一个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是以在历史发展面前所起的作用为最终划分标准的。其次,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方面是讲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恒存在的;另一方面是讲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与范围是不同的。再次,人民内部是分为层次的。人民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并不等于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处于同等的地位和起同等的作用。一、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二、农民阶级:工农

3、联盟是我国的阶级基础三、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其他阶层:范围包括六类五、爱国统一战线(一)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范围☆爱国统一战线实际上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由我国全体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这个联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另一个是广泛团结台湾同胞、香港、澳门同胞、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二)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地位§3、我国的经济基础一、经济制度概述二、生产资料所有制(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1、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

4、经济;☆矿藏和水流属于国家所有;☆土地公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体现(注意:土地所有权不等于土地使用权)。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者经济;(二)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劳动者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外商投资企业宪法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调整:1、82宪法确认个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2、88修宪确认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3、93修宪确认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99修宪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04修宪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铺平了道路。

5、三、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即按照个人占有或拥有的技术、信息、股份、土地使用权、资本、生产资料等各种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四、对财产的保护(一)宪法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二)宪法对公民个人财产权和继承权的保护:1、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3、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一)

6、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2、发展科学事业;3、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1、普及理想、道德、文化和法纪教育,培育“四有”公民;2、提倡“五爱”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公德;3、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反对腐朽思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又提出了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十六大报告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新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所谓政治文明,主要指人类社会文明中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生成、构建及完善的状态,它以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标志,以合法性为要求,在人类文明中居于主导地位。

7、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结合。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要求生产上减少对环境生态的污染破坏,也要求人们生活上做到环境友好,并要求人们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就是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