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声乐的形成论文

论民族声乐的形成论文

ID:24728605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5

论民族声乐的形成论文_第1页
论民族声乐的形成论文_第2页
论民族声乐的形成论文_第3页
论民族声乐的形成论文_第4页
论民族声乐的形成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民族声乐的形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民族声乐的形成论文..毕业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数千年的长期历史积累,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艺术创造的结果。作为东方音乐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国民族声乐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统民族声乐的三大类别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了民歌、戏曲和曲艺三大类别。我国民歌具有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传统,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民歌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它和民族音乐的其他形式互相影响、互相丰富、互相促进。我国民歌包括多种体裁和样式..毕业,主

2、要有四类:(1)劳动号子;(2)山歌;(3)小调;(4)长歌及多声部歌曲。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歌曲,有突出的节奏型特点;在民歌中,劳动号子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歌音调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山歌泛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音调经常是高亢辽远的,节奏常常是自由、散板式的;山歌的歌词常带有即兴性,它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与和腔等。小调,是我国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一般地说,山歌就是“山野之曲”,小调则是“里巷之曲”;小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泛。长歌泛指一些结构长大的大

3、型民歌体裁,主要包括风俗性长歌和长篇史诗歌曲;多声部民歌在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和少数民族民歌中更为多见。我国的戏曲,是富有强烈中国特色的一种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结合的综合体裁。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点在于它的声是音乐(唱和奏)或者音乐化的声(念),它的容是舞蹈(舞和打)或舞蹈化的容(做),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再配合舞台美术等其他条件,共同给戏剧的情节内容以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在我国戏曲中,既不是舞蹈管舞蹈,动作管动作,也不是歌唱管歌唱,说话管说话,更不是歌舞管歌舞,戏剧管戏剧,而是音乐、舞蹈和戏剧性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戏剧整体。

4、我国说唱音乐的正式形成是在隋唐时期。宋朝是说唱音乐达到成熟的时期。说唱音乐分八类:1.鼓词类;2.弹词类;3.渔鼓类;4.牌子曲类;5.琴书类;6.杂曲类;7走唱类;8.板诵类。在我国的说唱艺术中,文学的创作占有主要地位,音乐的主要部分是唱腔,它是描绘情节和环境、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中心。唱腔的结构原则是:1.基本曲调反复的结构;2.基本曲调板腔变化的结构;3.曲牌联缀的结构;4.混合的结构。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经历1919年的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思想的解放,自此,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开始成为社会潮流,也使中国音乐

5、文化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并由此使得中国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声乐教学,开始创作自己的艺术歌曲,甚至后来更出现了歌剧,尽管这些艺术形式在当时是稚嫩的,但毕竟向着现代艺术形式的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是在“五四”以后打下基础的,当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词曲作家和声乐作品。如肖友梅的《问》,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嘉陵江上》,黄自的《玫瑰三愿》,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卖报歌》、《大路歌》、《码头工人歌》、《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有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优秀的歌

6、唱家郭兰英从小就有深厚的山西梆子的唱功,从1946年起从事新歌剧的演出,她将传统的戏曲艺术融化到新歌剧演唱中,在《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白毛女》等剧中担任主角,她的演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1949年冬到1950年初,新中国建立的初始,全国音协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通讯部,提出了关于新中国唱法的讨论自此开始了广泛的土洋之争,这次土洋之争对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欧洲传统唱法的逐渐影响下,我们的民族声乐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传统唱法的精华,不仅民族韵昧浓厚,而且发声方法更加科学、自

7、然通畅。出现了如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郭颂,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鞠秀芳等等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20世纪60年代,中国音乐界一度出现了过分强调民族化,忽视西洋唱法的倾向。由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声乐艺术在当时还不很成熟,没有取得声乐界在学术上的统一认知,声乐教育领域出现民族化之争以及对西洋唱法的不同说法,所谓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等,各执一端,客观上阻碍了声乐艺术的系统学习和发展。1966年开始的“文革”危害也殃及到了声乐艺术领域,十年人为灾害致使原本根基就不牢靠的民族声乐几乎荒芜。解放后我国刚刚开始繁荣的民族音乐艺术事业落入低谷。

8、但是,在这段非常时期,仍然脱颖而出了一些优秀的声乐艺术人才,像李双江、吴雁泽、朱逢博、李谷一、蒋大为等,他们之中有的在“文革”前已经走上了舞台,受到群众喜爱,其演唱艺术的高峰期是在“文革”的中后期。直至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世界级的声乐艺术家、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