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23617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小学数学与教育游戏融合途径探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与教育游戏融合途径探索摘要:“书本是船,兴趣是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一定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小学生心智各方面都不成熟,他们保留着孩子爱玩的天性,将教育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分析了数学与游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小学数学与教育游戏融合的三条途径。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游戏;融合;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屮引入教育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学本身与游戏就有一定的渊源,数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游戏精神。如何平衡好数学
2、教学与教育游戏在课堂中的关系,寻找到数学与游戏的最佳组合方式,使数学教学和教育游戏能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是现阶段小学教师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多年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了教育游戏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的有效途径。一、数学与游戏的关系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数学与游戏是不会有任何关系的两个领域的事物,但是通过研究数学家的理论可以发现,多数数学家眼里,数学就是一个游戏,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在传统的数学领域还是在现代数学领域都存在许多具有游戏性的内容和问题。通过对数学发展过程的分析
3、,可以发现从17世纪幵始,数学中就开始涉及游戏研宂,如,算数故事问题、魔方、组合几何、逻辑学等的研究中,都给研宄者带来乐趣,带有游戏的色彩。总之,数学与游戏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数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游戏,并且游戏推动着数学的成长。二、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利用数学教育游戏,可以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不自觉地学习到数学知识。其次,利用数学教育游戏中与数学相似的结构,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再次,教育游戏一般包含的数学知识都很
4、全面,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将知识转移到自己的大脑之中,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领域。最后,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单一的作业、考试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有趣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乐于学习。三、小学数学与教育游戏融合的三种途径1.益智类游戏与数学教学的融合益智类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类型之一,其页面设计一般较为简单,在游戏趣味性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严密性,游戏的关卡设计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以玩家的思路为基础来实现游戏设置的目标。玩家在进行游戏的时候,需要极人的耐心,每一步都要经过严谨的思考,有助于游戏者思维能力、逻辑能力
5、的锻炼。由此可见,益智类游戏中的思考性、逻辑性与数学思想具有一致性,其游戏过程屮的策略隐藏着许多的数学思维。因此,益智类游戏与数学知识进行融合将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可以使益智类游戏与数学知识相得益彰。例如,2008年推出的数学连连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角色扮演类游戏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角色扮演游戏,内容主要为玩家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角色会像真实世界里一样,经历成长的过程,玩家在游戏?"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玩家在游戏的时候,会感觉像在真实的生活屮一样。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我
6、们的生活屮随处都可以见到数学知识,因此,将角色扮演类游戏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使游戏既具有可玩性乂不乏教育性。例如,像很多大型的网游中,都会在円常任务中设置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从这些己有的游戏中,我们可以借鉴很多的经验。2.动作类游戏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动作类游戏在很长时间内,都占据着游戏市场的最高份额,这种游戏会使玩家产生一种流畅感和刺激感。玩家在挑战的过程中获得快感,这类游戏的操作一般很简单,但是却非常考验玩家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通过游戏进程的推进,每一次打败敌人,通过关卡都会让玩家产生
7、一种成就感。就现状而言,动作类游戏都与数学教学进行了融合。经过融合的数学教育动作类游戏既具有动作类游戏的刺激性,又融入了数学的教育性,将数学知识作为游戏工具或者游戏内容,让学生在获得游戏快感的同时,乂有效地学到了数学知识。说到底,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屮运用数学教育游戏,可以有效地使数学学习任务得到延伸、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知识领域得到拓展、学习环境得到改善等。当然,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并不是说所有的课堂中都要使用这三种游戏,应该视具体情况而进行替换、修改。参考文献
8、:[1]周雷.浅谈教育游戏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研版),2013(12)•[2]王幼军.数学屮的游戏因素及其对于数学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2).编辑王团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