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85930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6
《考试改革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考试改革之我见 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作为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纵观近年来职业学校的语文考试,似乎还没有走出传统语文考试的命题形式,一味追求对知识能力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推之于教学中,致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必须要有相适应的语文考试评价体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一、职业学校语文考试评价的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从整体上来说应该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目前情况下
2、,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仍然有非就业专业,即对口升学专业,这也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创设了另外一条出路。因此,职业学校语文考试评价的对象,我们应该分为两类,即对口升学专业和非对口升学专业。专业特点和目的不同,职业学校语文考试的评价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 二、职业学校语文考试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1.对口升学专业5 顾名思义,对口升学专业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深造。它以国家统一的对口升学考试为引导,在不影响国家对口升学考试政策的前提下,我们必须研究历届对口升学考试的语文命题特点,以此为基础,职业学校对口升学专业的语文考
3、试应是综合性理论考试,是一种增强知识能力的考核评价,它以升学为目的。 2.非对口升学专业 非对口升学专业就是我们说的就业班,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其专业特点,要求职业学校在进行语文考试时应侧重于素质测试,侧重于增强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评价。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三、职业学校语文考试评价的方式方法 既然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其复杂性,对口升学专业和非对口升学专业同时存在,考试的目的也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在进行语文考试评价时就不能一刀切,而是要两手抓,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施行相应的语文评价
4、方法。 1.考试和考察并举 对口升学专业适合考试课,非对口升学专业适合考察课。 国家的对口升学考试,语文科是必考科目,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对口升学专业考试测评中,语文也要作为必考科目,按照国家对口升学语文考试的命题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 而非对口升学专业,语文课作为辅助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应把综合语文素养的考察放在首位,不必停留在传统的陈旧的卷面测试。以下内容,我们重点说非对口升学专业的语文考察课。 2.理论与操作并举5 (1)二者兼有,即语文考试包含理论与操作两部分,每部分各自占不同的分数比重。学校可根据考查的需要,确定两部
5、分的比例。 (2)二者选其一,笔者更趋向于操作,考查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3.听、说、读、写并举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础能力,他们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对于听、说、读、写的考察,职业学校必须制定系统的考察模式,四项缺一不可,可在同一次考试中四者兼顾,也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考察,但必须在一个周期内完成所有四项的考察评价。例如:10级6班本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课定为考察课,那么听、说、读、写四项基础能力都要在本学期以内考察完。 4.制定命题要求 (1)口语考察要求: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气度、综合印象、时间把握。 (2)
6、写作考察要求: ①话题作文:紧扣主题,中心明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材料充实,详略得当;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字数要求。 ②应用文:材料真实可靠,结构完整清晰,主题明确专一,文字准确简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知识素养(格式正确、表述正确、思维正确、标点正确)。 (3)听力考察要求: ①5生字词:将课本上的生字词以听写的方式检测,彻底克服学生提笔忘字的毛病。 ②文章:读一段文章,之后请同学们就自己听到的内容回答相应
7、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文字来归纳文章。本环节考核学生听话的能力,是否能抓住要点。 5.固定命题形式 每个学校要根据各自情况形成、完善符合本校实际的成熟的命题形式。 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考试评价须注意的问题 以上面的考试评价方法为导向,教师在教学中将一改“满堂灌”、“一刀切”、一味传授知识等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考察。 1.须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须有配套的教材 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以高教版为例,虽然在教材的编排
8、中、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效果不佳。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受传统语文教育模式束缚太重。在使用这些教材的过程中,由于教材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变化,往往刚开始时还能够走出藩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