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不同剂量ct扫描在泌尿结石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同剂量CT扫描在泌尿结石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分析新疆福海县人民医院新疆福海县836400目的评价低剂量的CT扫描在泌尿结石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疑似泌尿结石患者150例,分为常规剂量组(120kV,150mA)与低剂量组(120kV,50mA;120kV,80mA;120kV,100mA),每组75例。根据扫描的CT片进行图像诊断评估和图像质量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顺利扫描,常规剂量组共发现103枚结石,低剂量组共发现93枚结石。低剂量组图像质量稍有降低,但对结石的显示影响较小,较为满意。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CT扫描质量评分两组有
2、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没有差异(P>;0.05)o结论对患者进行泌尿系结石诊断时,低剂量CT扫描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既能降低放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发展,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CT成像最初由于其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而推广,而其辐射剂量没有得到重视。但随着CT的临床广泛应用,检查的患者数目及频率逐渐提高,患者随之受到的辐射剂量也大大增加,从而引起了辐射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木研究通过低剂量的CT扫描在泌尿结石诊断中的应用,评价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报
3、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木院收治的疑似泌尿结石患者150例。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急性腰痛或血尿等症状。其中男性58例,女性92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7.9±15.3)岁,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1.2方法本研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西门子)进行常规或低剂量扫描。所奋患者取仰卧位,憋气去除伪影完成扫描。扫描范围为耻骨联合上缘至双肾上极。常规剂量组患者扫描参数为120kV,150m
4、A,对横轴面进行螺旋扫描,扫描层厚为5mm。低剂量组患者根据中国成年人的肥胖标准的分型,分别设置扫描参数问120kV,50mA;120kV,80mA;120kV,100mA,其他参数与常规剂量组一致。1.3评价标准1.3.1图像诊断评估根据扫描的CT片观察是否奋结石,结石的位置和数量,以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1.3.2图像质量评估根据扫描的CT片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按照优、良、差3个等级评价:优:3分,图像质量佳,肾脏、结石以及周边结构显示清晰,良好的对比度,完全能够满足诊断需求;良:2分,结石显示清晰,肾脏以及周边结构相对模糊,但不影响正确诊断;差:1分
5、,较差的图像质量,结石显示不清晰,无法据此诊断。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A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plUSmn;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结果2.1两组患者CT扫描的结石数目及定位两组患者均完成顺利扫描,常规剂量组共发现103枚结石,低剂量组共发现93枚结石。低剂量组图像质量稍有降低,但对结石的显示影响较小,较为满意。见表1。2.讨论近些年来临床研宄表明,CT检查防护越来越受放射防护界的重视,因此需要合适的扫描方案和扫描参数,在保证扫
6、描剂量最小程度下,来得到令人满意的诊断图像。0前,降低辐射剂量最主要的方式为降低管电流,这同吋也是利用低剂量进行CT检查最主要的方法。在对泌尿系结石进行CT检查吋,常常需要大范围扫描肾脏至盆底处,一般CT值高于291HU,说明周围结构密度差异明显,因此,当泌尿系结石进行诊断时,低剂量CT的检查技术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多排螺旋CT具奋以下优点:扫描速度非常快、密度及空间分辨率很高,并能使图像被拆薄后进行矢状面、曲面、冠状、横断面等多种重建。在进行平扫诊断患者尿路结石吋,没冇重要禁忌证,一般不需肠道准备,相比超卢或静脉尿路造影优越性非常明显。相比常规剂量的CT
7、,低剂量突出病灶检出率,奋效做到疾病筛查,病变得到较清楚显示,患者的球管的损耗和受照剂量减少了。本组75例患者接受低剂量扫描结果显示,当管电流从150mAs降到50mAs时,受照剂量至少减少了67%,但诊断敏感性仍可达到97.5%,而准确率也达到97.8%。综上,对患者进行泌尿系结石诊断吋,低剂量CT扫描具奋较大的诊断价值,既能降低放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黄锦炽.泌尿结石临床诊断砬用不同剂量CT扫描效果观察[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6):65-67.[2】代江.多层螺旋CT的CTU功能在
8、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