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ID:24652071

大小:58.6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_第1页
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_第2页
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摘要: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然而近些年来在两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流失日其一日。鉴于此,本文从礼乐文明在中国出现、礼之所以合理、乐包含的层次、以及如何有效地捍卫屮华民族的固有文化等方面进行一下讨论。从而使人们从整体上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研究如何保护其合理的内核,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和结合。以便人们保有中平礼乐文明的精平,提高全民族的精祌文明水准。关键词:礼文化礼乐文明近二十年屮,学术界至少有过两次关于屮西文化的大讨论,其成绩是为大家所公认。不无遗憾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讨

2、论,绝少有人系统地论述到古代的礼乐文明。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这种现象令人多少感到不解。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它的核心是什么?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屮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屮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钱先生的见解十分精辟,我完全赞同。事实上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W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祌。看不到这一点,就无

3、法从本质上把握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礼乐文明在屮国出现,是历史的进步。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屮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是中国社会从神权吋代走向人本主义时代的重大转折时期。在殷墟考古遗址中,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与成千上万的卜用甲骨共存,可见在高度发达的殷代物质文明之上,耸立着一个事事占卜、迷信鬼神的精神世界。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衡。人,尤其是社会下层的人,似乎是为着鬼神而活着,或者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为鬼神打造祭器,或者随时把生命和鲜血变做祭坛上的供品。人祭、人殉的盛行

4、,表明人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牧野之战,使偏处一隅的小邦周W竞然在朝夕之间推翻了强盛显赫的商王朝,事态的发展如此迅速,连周人自己也感到惊讶。“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如何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辙,成为周初政治家面前的重人课题。周公总结商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根本原因是商王失德滥罚。为丫周的长治久安,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也就是实行“徳政”的政治纲领,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把人民的反应作为为政得失的标志;乂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敏,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将人民的意志看作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所以,为政治国,要以人为木。

5、从《尚书》可知,周公所说的“民”,包括社会下层的“小民”在内。在中国历史上,人的价值第一次被从理论上得到论证,政治思想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人祭、人殉逐步被废止,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飞跃。“德”是潜存于人心,是理想的美好品性,但它的内涵很抽象,没有明确的重心。孔子赞美周公的德政思想并加以发展,他每每用“仁”字来置换“德”字,并解释说“仁者,爱人”,有德之人就是爱人之人,从而使“德政”的指向更加鲜明。在孔子看来,所谓德政就是对社会、家庭、人民的关爱之政。有国有家者的“徳”,应该体现在国政、家政和自己的言语举止中。人非圣贤,

6、徳性不会与生倶来,需要经过砥砺和涵养才会逐步形成。为了便于人们修养德性,孔子把周代相传的冠、婚、丧、祭、飨、射、朝、聘等礼仪,改造成为一套道德行为的规范,统称为“礼”。使人们在揖让进退之际,增益其德。如能久>」而成性,则庶儿乎近于德。因此,礼的功能,从大处而言,是要推行仁政;从小处而言,是要造就德性充盈的君子。礼之所以合理,正如《礼记》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郭店楚简中的《性自命出》篇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与《屮庸》“天命之谓性”之说如出一辙

7、,人性是天赋予的自然属性,理应得到尊重。另一篇《尊徳义》说:“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人道为近。”即使是禹、造父、后稷那样的人杰,也必须顺从其治理的对象的天性,才能获得成功,何况是治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人性的流露,表现为苕、怒、哀、乐之情。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冰能长治久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

8、,人有思维能力,能够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只冇健康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大自然)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屮”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屮之地,因此需要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儒家所提倡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无一不根于人性。清人凌廷堪在他的《复礼》篇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