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49646
大小:81.6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15
《对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定西电大“一村一”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题目:对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姓名:夏爱霞班级:14秋农村行政管理学号:1462004454724对小城镇建设的思考14秋农村行政管理夏爱霞内容摘要: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小城镇建设最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也必须看到,一些小城镇的建设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对周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积极发挥小城镇与农村的相互
2、作用,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关键词: 小城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目
3、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一、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 (一)发展迅速,规模较小,人口吸纳能力较弱 改革开放后,1978年全国设有建制镇2173座,到2004年建制镇总数已达到19883座,发展速度以每年681座建制镇的绝对数持续增加,这在世界城镇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
4、的。2004年全国所有建制镇共吸纳人口20135万人,约占全国6亿城镇总人口的30%,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部分城镇人口分布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据有关统计,在2009年4月这个时间点,全国每座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只有1万人左右规模;而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的建制镇还不到1000座,吸纳人口的能力较弱。(二)分布不均衡,生产力水平差异明显 在全国范围看,建制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东部地区布点密集、中部地区布点居中、西部地区布点稀疏的分布态势,符合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现状。东部地区城镇在
5、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镇区人口规模、城市规划管理、宜居环境建设、政府管理服务等方面,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经济强镇,大多属于资源开发型经济支撑,或者属于区位优势推动。而东部经济强镇多以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与商贸服务见长。(三)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数量少、配套差 城镇基础设施系统是支撑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城镇必须拥有相应的设施配置。我国城镇基础设施与大中城市比较有三方面的差距。一是基础设施配置水平较低。以西部地区来讲,一方面是淡水极度缺乏的现实,另一方面是淡水的利用效率很低的现实。不要说
6、普通建制镇,就是县城污水处理厂也是寥寥无几,即使把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但高额运行成本也使其无法正常运行。二是城镇基础设施数量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基本需求。三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差。譬如:给水与排水系统之间的匹配,往往达不到技术要求;城镇道路的供给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或者过度超前建设造成浪费等等,都需要引起重视。 (四)与其它建制镇相比,县城存在显著发展优势 按照我国关于城镇划分标准,县城也属于普通建制镇,但是,实际上它又与普通建制镇有很大区别,且表现出显著发展优势。一是作为县委、政府等机关以及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所在地,
7、奠定了它在县域的政治中心地位不容置疑。二是县城拥有全县最好的设施建设,是全县文化教育科技的中心。三是就普遍情况而言,县城工业较其它建制镇更为发达、更具规模、门类更多、竞争力更强,尤其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更具优势。四是县城的商贸业在县域内具有最高地位,它能够有效构成全县各种商品最大、最重要的集散地、物流中心和交易平台;只有它才最有资格和能力履行对接大中城市、辐射县域广大乡村的商贸职能。五是县城较之普通建制镇拥有无法相比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和规模,能够容纳较多人员就业。六是传统县制行政体制稳定性,形成县城本地籍贯人口集中度较高,民风民俗与
8、生活习惯趋同,农民在利益保证的前提下“离土离乡”,进入县城创业居住成为首选。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