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44523
大小:169.5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1-15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药的药性霍丽丽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中药的性能与
2、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含义: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前后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中药的性状是描述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性。(2)观察对象:中药的性能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性状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3)内容不同: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方面。药物性状指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
3、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作用的同义语,亦称中药的“功能”。功效术语往往凝练为短短数个字,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中药的主治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或“适应证”。功效和主治的关系从认识方法而言,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从临床运用的角度来看,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中药功效是联系中药主治(应用)和性味归经的枢纽,因此是学习中药学的重点内容。第一节四气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
4、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3四气确定的依
5、据和基准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药物寒热药性如何确定?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与所治疗疾病证候的性质是相对的。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现代:抑制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抗感染、抗癌。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暖肝散结
6、、引火归原等作用。现代:兴奋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兴奋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5、四气与功效的关系(1)药物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性的寒热只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只是药物功效的一种抽象概括,绝非药物的具体功用。(2)药物的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6、四气的意义(1)分清药性的寒热分别应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
7、热以寒药”。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2)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伤其阳。(3)寒热药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纠正偏性,增强疗效;利用反佐,防止格拒。(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5)“寒无犯寒,热无犯热”。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寒冬时没有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在夏季没有寒证,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第二节五味1、五味的含义及起源
8、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起源: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