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27951
大小:76.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二○一一年辽阳市弓长岭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二O—一年辽阳市弓长岭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高丹(辽阳市弓长岭区疾病预防控制站111008)【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6-0138-02【摘要】目的了解辽阳市弓长岭区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弓长岭区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弓忪岭区共报告法定报告传染病11种244例,报告发病率为253.25/十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中发病率居前三位的是肺结核、梅毒、病毒性
2、肝炎。丙类传染病中发病率居前三位是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其它感染性腹泻。结论应加强肺结核、梅毒等乙类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同时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主的丙类传染病防治工作也不容忽视。【关键词】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病学自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年末,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已运行八年。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解辽阳市弓长岭区2011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1年辽阳市弓长岭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
3、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木信息系统》。1.2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辽阳市弓长岭区2011年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发病概况2011年辽阳市弓长岭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1种244例,报告发病率为253.25/十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与2010年(250例)相比下降2.4%,与2009年(267例)相比下降8.61%。其中发生乙类传染病7种191例,发病率为198.24/十万,与2010年相比下降8.61%。丙类传染病4种53例,发病率为55.01/十万,与2010年相比上升29.2
4、6%。2009年-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如下图:1.1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2011年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数依次为:肺结核87例,发病率为90.30/十万,与去年(100例)同期相比下降13%。梅毒59例,发病率为61.24/十万,与去年(62例)同期相比下降4.83%。病毒性肝炎39例,发病率为40.48/十万,与去年(36例)冋期相比上升8.33%。猩红热2例,发病率为2.08/十万,与去年(1例)冋期相比上升100%«淋病2例去年(0例),发病率为2.08/十万。出血热1例,发病率为1.04/十万,与去
5、年(2例)同期相比下降50%。痢疾1例,发病率为1.04/十万,与去年(4例)同期相比下降75%。2.1.2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2011年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数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43例(去年2例),发病率为44.63/十万。风疹6例(去年1例),发病率为6.23/十万。其他感染性腹泻3例(去年9例),发病率为3.12/十万。手足口病1例(去年28例),发病率为1.04/十万。流感0例(去年1例)。2.2流行特征2.2.1地区分布与2010年相比,弓长岭区5个乡(镇)街中传染病发病数下降的是闭山街道,其它乡(镇)街均
6、冇不同程度上升。2.2.2人群分布报告男性169例,女性75例,分别占总发病数的67.62%(169/244),32.38(75/244)。男女性别比为2.25:1。年龄上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0〜10岁占报告总数的12.30%。10岁以上年龄组相对集中在30〜60岁,么报告总数的61.66%。职业上以工人居多,其次为其他、学生,分别占报告总数的18.03%、15.16%、14.34%。2.2.3时间分布法定传染病全年均冇发病,无明显高峰1月、2月、9月报告病例数较少。。2.3疾病顺位2011年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中发病
7、率居前三位的是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流行性腮腺炎,其次为风疹。2.42011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构成百分比2.5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2.5.1肺结核肺结核87例,占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构成的35.66%,与去年(100例)同期相比下降13%。年龄多为35〜60岁之间,职业以工人和农民为多。2.5.2性病(梅毒、淋病、AIDS、HIV感染者)性病62例,占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构成的25.41%,与去年(68例)同期相比下降1.47%。其中梅毒59例,淋病2例,HIV感染者1例。3讨论2011年
8、弓长岭区乙类传染病仍以呼吸道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其中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结核为主。0前结核病的防治核心是直接面视下的短程化学疗法(DOTS)。要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应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防痨网络,使每个患者都能坚持规范、全程治疗,防止耐药性产生,减少复治患者的产生[1】。性传播疾病中,以梅毒为主。主要防治措施是加强宣传管理,使人们认识疾病的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