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13702
大小:7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分析吐兽番市人民医院838000【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前SAS评分和SDS评分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负性情绪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应值
2、得临床推广及实施。【关键词】慢性胃炎;负性情绪;心理护理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情进展漫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可造成严重影响。因慢性胃炎患者的复兴情绪比较严重,抑郁、焦虑、烦躁等一系列不良心理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1]。所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促使其积极健康的接受治疗,才能确保病情有效好转、健康迅速恢复。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采取心理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干预,并取得了满意结果,证实心理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负性情绪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现报道有关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上海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
3、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文件的相关标准[2]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共120例,并经临床及胃镜检查确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8.6±3.2)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时间(6.2±1.4)年。观察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38.9±3.0)岁;病程4个月-13年,平均时间(6.0±1.5)
4、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加强锻炼,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禁烟戒洒,养成良好的生活4惯,促进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冋吋,向患者讲解疾病预防及治疗的相关知识,预防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倾听:通过肢体、语句等语言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沟通和交流,倾听患者的不冋诉求,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评估: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生活:>」惯及心理状况,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制定合理
5、措施予以患者身心所需的干预措施;③指导和解释:运用婉转的方式指导患者认识疾病,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情况予以合理、耐心的解释,强化患者的正确意识和认知,促进其病情迅速恢复;④自我调整:想患者讲解健康心态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引导患者通过散步、听咅乐等方式进行自我调整;⑤鼓励:对患者所表现出的积极状态予以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强化积极、健康的心理行为,使其在愉悦的状态下完成疾病的治疗。1.3观察指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3】,SAS或SDS评分≥50分表示奋焦虑或
6、抑郁情绪。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进行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不。3讨论慢性胃炎是生活中常见的多发疾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II对患者工作及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慢性胃炎患者在人格上存在一定矛盾,一方面情绪容易波动,一方面又比较顺从和依赖。其中,抑郁和焦虑是患者常见的负性情绪,焦虑是应激状态下患者所表
7、现出的烦躁和不安心理,抑郁是长吋间形成的一种情绪障碍,受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慢性胃炎患者易出现情绪低落、失望、悲观、不安等不良状态。在疾病的进展、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负性情绪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现象,随之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胃粘膜抵御功能降低,进一步造成感染几率增加。因此,加强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对其健康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认为[4】:通过医学知识的运用,以合理方法予以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失落等不良心理,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促使患者健康迅速恢复。我院在常规护理
8、的基础上,对慢性胃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通过观察和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和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凭借指导和解释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借助自我调整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鼓励进一步强化患者的健康心理行为,使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始终能够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