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农村蚕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蚕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摘要阐述了农村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防治蚕病发生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养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养蚕;蚕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养蚕业是一项生产环节较多、技术性较强、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基础设施、消毒防病等水平不一,多种蚕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根据笔者多年在基层的工作经验,现将当前农村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1农村养蚕易发病的原因 1.1养蚕基础设施条件差,预防意识不强 部分养蚕户没有专用(
2、小)蚕室。因蚕室不规范,不具备养蚕的基本条件,小蚕饲养无法保温保湿,大蚕饲养无法通风换气,这些规范化技术都无法操作。还存在人蚕共处一室的现象,消毒工作难以彻底。相当一部分蚕农对蚕的生理特性不了解,因而主观上没有“防病在先”的意识,不会主动切断病原物;忽视蚕室蚕具和蚕座、蚕体的消毒,蚕期中的蚕体保护措施不力,导致病源污染,引起蚕病暴发,严重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2]。 1.2蚕期前后消毒不彻底 蚕农普遍存在“重养轻消”的思想,有的不消毒,或消毒不全面,甚至消毒方法掌握不当,不能对症选用消毒药剂;更多的是不进行回
3、山消毒,这样养蚕环境中就会留存大量的病源物,导致蚕病的发生。蚕室具消毒不彻底,主要表现:一是消毒方法不当,用药量不足,不能按蚕室大小面积计划用药。二是消毒不按程序进行,对蚕室蚕具周围环境等不进行清理、浸泡、刷洗、曝晒;还有些农户对蚕具边洗边消,边用边消。三是消毒不彻底,只注重蚕室地面、墙壁的消毒,忽视屋顶、门窗和周围环境的消毒;蚕室蚕具消毒后,不能保证密闭及保持湿润30min,熏烟消毒时密闭不严等。四是用药不对症,盲目用药,甚至购买和使用劣假蚕药。五是蚕期消毒主次不分。蚕农在饲养过程中,抓不住关键环节,只注重给桑
4、,往往轻视蚕体和蚕座消毒,没抓住蚕体对病原体抵抗力最弱时期的保护,如蚁蚕、小蚕期、起蚕、将眠蚕和老熟蚕等。也没有加强对病弱蚕的淘汰与隔离,增加了病蚕与健康蚕的重复交叉感染机会,导致蚕病暴发[3]。 2防治对策 2.1严格消毒防病,杜绝传染 一是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打扫清洗,使附着在蚕室地面、墙壁和蚕具上的病原数量减少,并充分暴露出来,然后根据不同情况(病原、蚕室条件、消毒范围等),用不同药物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消毒药液配制浓度准、数量足,按药物所要求的条件,才能达到好的消毒效果[4]。
5、二是蚕期中坚持消毒,蚕前消毒不是一劳永逸,随蚕期延长,病原不断增加,蚕期应坚持每天对蚕体、蚕座撒药消毒,杀灭蚕座内群体病源感染机会,并随时拣出病弱小蚕,丢入消毒缸内,统一处理,使用的药物有漂白粉、防僵粉、大小蚕防病一号等。坚持给桑前和除沙后洗手,合理处置蚕沙,以免病原扩散。三是养结束后立即回山消毒,从养蚕前后病原增长情况看,采茧后病原最多、最新鲜又集中,是杀灭的好机会,蚕室蚕具清扫后使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消毒,然后再清洗蚕室、蚕具,曝晒后再次消毒。 2.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质 一是做好饲育期气象环境调
6、节,按蚕各龄期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湿度的要求,调节好适宜的气象环境。二是小蚕饲育中实行小蚕规范化饲养技术,做好保温、保湿、饱食和精选良桑工作,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大蚕要注重高温多湿环境的调节,严格分批提青,隔离或淘汰迟眠蚕和病弱小蚕,确保大蚕健康,稀放、良桑饱食,使蚕儿发育齐一,增强蚕的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三是预防微量农药中毒。大田作物施用农药,常污染桑叶,引起蚕中毒,中毒重者造成死亡,轻者不显症状,但抗病能力降低,易发病死亡。四是提高蚕农的科技素质,逐步使蚕农达到操作规范化,自觉养成在采桑、给桑、扩座、除
7、沙等操作过程中良好的消毒卫生习惯[5]。 2.3消灭桑园害虫,完善共育体系,防治蚕病 为了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在桑园管理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桑园肥培管理,坚持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以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加强病虫害测报工作,及时做好桑园治虫防病工作;三是消除病虫寄生和越冬环境;四是对污染的桑叶进行叶面消毒,杀灭病原体。在迅速确定蚕病的情况下,及时选配恰当的优质高效蚕药进行防治。蚕药使用应符合蚕病病原的特点及蚕病发生规律,蚕药使用要科学规范。小蚕饲养逐步推广标准化共育,全面落实蚕病综合防治措施,
8、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服务水平,为蚕业增效、蚕农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