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91291
大小:152.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15
《t管及腹腔引流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T管及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及注意事项普外二科牛璐“T”型引流管的护理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后,需在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型引流管一根(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由腹部戳穿出体外,接引流袋)一、目的:1、引流胆汁:胆总管切开后,可引起胆道水肿,胆汁排出受阻,胆总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外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等并发症。2、引流残余结石:将胆囊管及胆囊内的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的结石排出体外,术后也可经“T”管溶石,造影等3、支撑胆道:避免术后胆总管切开瘢痕狭窄,官腔变小,粘连狭窄等二、护理:1、无菌管理(1)术后接无菌引流袋,引流过程应保持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注意接头
2、处的消毒(2)引流袋位置应低于伤口平面。a: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b:站立、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二、护理:2、保持引流效果(1)妥善固定,做护理操作或病人活动时,注意勿脱落,以免胆汁流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昏迷,躁动,小儿适当约束.(2)勿使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3)引流管若为残余结石或血块等所堵塞时,不能用空针冲洗,可用空针向外抽吸二、护理:3、观察(1)胆汁为肝细胞合成,每日约800—1200毫升,为深黄色澄明的,似“菜油样”,如有出血,感染,浑浊,则呈褐色,浑浊,量亦增多,应通知医生,必要时留标本送检。(2)胆汁量突然减少,应注意观察管道是否受压,扭曲
3、,折叠,有无结石或蛔虫尸体堵塞,并通知医生相应处理(3)观察病人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大便颜色是否正常,了解食欲如何,胆汁引流量是否逐渐减少,以估计胆汁是否已流入肠道,胆道梗阻是否解除(4)观察有无发热,腹痛,上腹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的表现,以估计判断有无胆汁漏入腹腔(5)观察有无出血倾向,例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瘀斑等二、护理:4、每日倾倒胆汁并记录5、饮食的护理,指导病人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低脂肪饮食(如鸡汤、鱼汤、牛奶、吃豆制品。二、护理:6、拔管(1)夹管,拔管前应先行夹管,术后7天左右,病人全身情况好,无腹
4、痛,发热,黄疸等,可试行夹管,先行饭前饭后夹管1小时,如无不良反应,可改白天夹管,夜间开放,再行持续夹管72小时,如无不良反应,即可考虑拔管(2)胆道逆行造影,经夹管72小时无不适,可行造影检查,以了解胆道通畅情况,造影后,开放“T”管1-2天并观察(3)拔管指针术后10-14天全身情况好,无腹痛,发热,黄疸,胆汁颜色正常,无残余结石,絮状物并且胆汁量逐渐减少夹管无不良反应行胆道逆行造影证实胆道下段通畅(4)拔管后用小块油纱堵塞漏口,几天后可自行愈合,带管出院者,指导病人,下床活动时,可将引流袋吊在小腿旁,无论何时不可使其高于腹壁口引流,以免逆行感染,术后2周左右应
5、注意有无胆道出血。三、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1)黄疸:术前有肝化,慢性肝炎或肝功能者,术后可出现黄疸,护理应注意:a、密切观察血清胆红素浓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肌肉注射维生素K。b、将病人指甲剪短,防止因黄疸所致皮肤瘙痒时抓破皮肤。C、以温水擦洗皮肤,保持清洁(2)出血:若每小时出血大于100毫升,持续3小时以上,或病人有血压下降,脉细速,面色苍白等休克征象,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并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三、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3)胆漏:由于胆管损伤,胆总管下端梗阻,T管脱出所致。A、注意观察腹腔引流情况,若病人切口处有黄绿色胆汁样引流物,每小时50毫升以上,应疑
6、有胆漏,立即与医生联系协助处理。B、长期大量胆漏者,遵医嘱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以维持平衡。C、长时期胆汁丢失将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可引起营养障碍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应补充热量和维生素.D、能进食者,鼓励进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腹腔引流管的护理腹腔引流是在腹腔内放置一引流物将液体等从腹腔内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1.腹腔引流目的(1)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在腹腔内或手术野内积聚,以免组织损伤,继发感染等。(2)排除腹腔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3)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保证伤口良好愈合。2.腹腔引流的适应证(1)腹部手术止血不彻底,有可能继续
7、渗血、渗液者。(2)腹腔或腹腔脏器积脓、积液切开后,放置引流物,泌物,使伤口腔隙逐渐缩小而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3)腹部伤口清创处理后,仍有残余感染者。(4)肝、胆、胰手术后,有胆汁或胰液从缝合处渗出和积聚时。(5)消化道吻合或修补后。有消化液渗漏者。3.腹腔引流并发症(1)感染:可因引流管道选用不当、留置时间过久或在引流管护理时无菌操作不严所致。(2)出血:多发生于术后、换药、换管和并发感染时。(3)慢性窦道形成:由于引流不畅、反复感染、异物刺激、坏死组织或留有死腔、引流物放置时间过长而形成。(4)损伤:由于引流位置较深,解剖关系不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