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门诊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门诊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高春霞徐玮(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运管局门诊830054)【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291-02【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门诊输液患者的临床意义和效果。方法对2008年以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快疾病的恢复。结论通过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对门诊输液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可信和满意质量。【关键词】门诊输液健康教育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服务范围的延伸,健康教
2、育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门诊输液室是患者流动量很大的场所是医院的形象窗口,所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尤为重要。我院自2008年以来根据门诊输液病人的特点,把健康教育贯穿整个输液过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具体措施介绍如下:1、门诊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特点1.1广泛性门诊输液人数多,每天有输液患者150例左右,其中有老人、青年、儿童;病种涉及各类疾病,因此,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1.2快速性门诊输液患者停留时间短,疾病相关信息的健康教育速度要快。1.3个体差异性由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病种等不同,对健康教育
3、需求的方式及内容也不同,因此,健康教育的形式及语言应根据患者只体情况而定,多用通俗语言,不用医学术语。2、对门诊输液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2.1操作前宣教操作前护士应以规范的着装出现,态度谦和,热情接待前来就诊的患者,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方式及内容,多用通俗语言,及时观察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遇到问题要耐心解释并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如遇年老体弱的病人应优先安排到单间或安静的房间;对于年幼哭闹不能配合的患儿给予安慰鼓励/消除恐惧心理。宣教输液常识,避免事故发生,对做药物试验的病人详细询问过敏史,并交待注意
4、事项与输液前病人准备工作,如先排空小便,非禁食病人要求先适量进食避免空腹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等。通过沟通让病人产生安全感与被尊重感,增加对护士的信赖。2.2操作中宣教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动作轻柔.麻利,反应要灵敏,有条不紊。选择静脉吋,尽量征求病人意见,作为专业护理人员,既要考虑患者的立场,又要保护血管,分析局部情况,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其明白护士的选择是依据科学性、技术性的,心悦诚服通力合作。注射穿刺吋,尽量分散病人注意力,边与病人交流边操作,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取得病人信任,如果是幼儿,可以根据患儿
5、特点播放儿童动画卡通片,转移患儿的注意力,高质量完成穿刺并固定。2.3操作后宣教简单讲解药物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介绍用药B的、药物作用及常见副作用,如阿奇霉素,输入速度要慢,输前可适当进食,以免胃部不适、恶心呕吐,需要补钾的患者速度要慢,避免穿刺部位疼痛等。指导患者家属对输液反映及吋观察,宣传输液中易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如输液血管是否肿胀,药物是否外渗疼痛,针头有无脱出及不能随意调节滴速的相关知识。向静脉输液的患者赠送《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通过阅读,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自我调护知识等,既分散了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
6、意力,使之不再觉得枯燥乏味,也让患者了解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输液结束为病人拨除针头吋,要正确指导按压针U的位置、方法、时间,以免造成局部渗血、淤血、肿胀等痛苦,如冇液体外滲,给予0.11%利多卡因或75%洒精外敷,并交待病人冋家后的注意事项,保证渗漏部位皮肤尽快恢复,提高服务质量。此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比如因感冒而输液的患者,要告诉其一些预防感冒的知识,嘱其出现感冒症状吋,应减少到人群集聚的地方去,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注意休息。抗生素类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等;对待糖尿病患者,在静脉输液吋,注意避免单
7、纯使用葡萄糖注射液,如必须使用时其内加用胰岛素。对待小儿输液的患者,要用亲切、和蔼、赞美、鼓励的语言,对待老年患者要采取尊敬的态度,必要时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对待年轻患者则可创造较轻松的气氛,用充满温和关切的语言问候患者。3、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3.1门诊静脉输液病人流动性大,病种多,情况各异,健康教育贯彻吋间短,所以应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不同,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3.2掌握沟通技巧,建立新型护患关系。护士不仅是医嘱忠实的执行者,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了解患者病情发
8、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3.3护士不断学新知识,加强新业务让患者更满意。要熟练掌握患者所输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处理方法,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问题,产生安全及信赖感,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总之,通过这几年对门诊输液病人健康教育的实施,输液反应从2008年的0.12%下降到2012年0.10%;药物反应从2008年的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