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

ID:24554360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4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_第1页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_第2页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_第3页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_第4页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摘要:牟宗三以终极关怀、安身立命来确定儒家的人文道德宗教意义,认为儒教之为“教”强调了人文的生命之在于人自身而不是人格神,凸显了德性主体的“内在超越”而非向彼岸的外在超越,故而成立一最优化的“圆教”形态,而“良知的自我坎陷”说又为儒家人文宗教的完善提供了更精致的论证,牟宗三以儒家的宗教化来对治当代人文精神的式微,进而追求人的生命圆满和社会圆满。  关键词:牟宗三;现代新儒学;人文道德宗教;圆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儒家是否为宗教”,是现代中国哲学史家们热烈讨论的一个题目。康有为和章太炎在此问题上针锋对立,与康氏沿承汉儒以孔子为紊王,奉其为儒教教

2、主之说不同,章太炎反对儒家宗教之说,认为孔子的意义在对古籍的整理。到新文化运动时代,民主科学和社会进步为标尺的启蒙主义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现代新儒家的第一代对以宗教来定位儒家表示异议,他们强调人文性与哲学性而不是宗教性是儒家的精神。但到第二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和唐君毅等人那里,情形又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和“复兴儒学”的需要出发,从“人文的道德宗教”或“人文宗教”的角度给予儒学以性质定位。即一方面重新体认西方思想的宗教传统和意义,另一方面不断强调儒家的人文精神的普遍性意义和超越的性质,进而确定儒家的宗教性质。本文拟围绕牟宗三在这方面的理论工作作些探讨。 

3、   一、儒学具有人文道德宗教的价值及精神内涵    牟宗三认为,宗教高于科学,文化生命之基本动力当在宗教,了解西方文化不能只通过科学与民主来了解,还要通过西方文化之基本动力——基督教来了解。了解中国文化也是同样,即要通过作为中国文化之动力的儒教来了解。在牟宗三看来,要作中西文化比较,要肯定中学或儒学的价值,参照系应当是宗教而不是科学,而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看中国文化中有无一足以使人安身立命的宗教精神。  应该说牟宗三主要地是在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来界定儒学的宗教性,这是与简单搬用西方宗教团体形式的康有为的宗教观完全不同的地方。牟宗三的宗教观重视的是对精神生活的指导意义并将其化用为日常生活,是

4、注重以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而体现天道这样一种理解,他没有拘泥于一般的将宗教诠释成以人格神为核心而形成系统的教团组织,落实为宗教轨范、仪式的传统定义。这就赋予了宗教以广义的宽泛的命意。  随着比较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无特定的宗教仪式在当代确也不再被看作是衡断一种文化形态是否为“宗教”的基本标准,具有实体化的超越的人格神也不再被看作是宗教的必要条件。而基督教世俗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有的神学家甚至提出了确立“无上帝的宗教”的主张。与牟宗三相类似,德国神学家保尔·田立克(PaulTillich,又译蒂利希、提立克)也提出将宗教信仰当做是“终极的关怀”的思想。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以自我生命之

5、最终意义与价值为中心的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即终极关怀,正是这样一种对于人之生命意义如何从有限达于无限、从短暂进于永恒的追寻构成了人之自我的“宗教信仰”。某种意义上,牟宗三对宗教的东方式定义倒可以说是揭示了宗教活动的内在核心内容,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理论涵括力。    二、儒家的“人文教”是宗教的最圆满的形态    在牟宗三看来,中国哲学的特质,就在于“学”与“教”的相融,而不是西方传统的知识与宗教的分离。作为学,是以生命为中心而展开的学问,作为教,是以高度的人生智慧决定人生的终极意义,在此向度上,儒家的“人文教”堪称是宗教的最圆满形态,即所谓“圆教”。  在牟宗三的判释中,与中国文化以生

6、命为中心达成人生的终极意义的立教形态不同。西方的基督教是以外在而超越的上帝为重心,虽有道成肉身的耶稣作人与神的中介,却终因神性不能当下直贯于人文而呈一人神隔离形态。人神隔离决定了基督教信仰为“依他之信”,其精彩落在客观性上,开不出正面的真实的主观性或内在性,但这主观性或内在性却正是教之所以为教的本质。(fw.ΝsΕΑc.编辑)  在牟宗三看来,儒家之天与天道乃是具有形而上的精神生命的绝对实在。天道具有超越的意义,天道又是内在的,内在于人而成为人之性。结合儒家传统的“心一性一天”的学理结构,牟宗三曾对天道与人道的圆融相即关系做过解析,他认为,儒家对于“性”的规定大体可以分为《中庸》、《易传

7、》所代表的“天命之谓性”的“宇宙论的进路”和孟子所代表的“仁义内在”、即心说性的“道德的进路”。而所谓天命,并不是人格神的天的宗教式的命令,而是“天命流行”之命,也就是“天以其创造之真几流到你那里便是命到你那里,命到你那里便就是你之性,此是宇宙论式的命法。”而每个个体则可以由此内在道德性来印证此“天命”,即“尽心知性则知天”,或者说心性的“逆觉体证”、“智的直觉”可以洞彻价值之源和存在之源,可以呈现天道,从而印证天而人、人而天、天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