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37324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中学地理互动教学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地理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讲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开展对话,讨论交流甚至争论都能极好地营造思维氛围和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学生的多种潜能才能完全得到开发与发展。 一、激发学习动机是互动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表现为态度、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对成功和地位的向往等等,它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能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通过教师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和激发。 二、新型师生关系是互动教学的条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之间的知识对流,更重要的还有情感的对流。教学活动的过程就
2、是在知识和情感这两条对流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和谐民主快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消化知识,增强理解,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课堂里快乐求学,在快乐的精神享受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教学高潮。 三、指导学习方法是互动教学的关键4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而要做到“学要主动”,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学习,要“
3、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这符合学习规律和接受心理,并且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收集整理有关地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掌握多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途径 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方法很多,在实际操作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具体条件来选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过程。兴趣和愉快情绪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
4、积极状态,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日界线”时,教师提出有一对在由西向东行驶的海轮上出生的孪生姐弟,结果是旱生的女孩成了晚生男孩的妹妹,这是为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探究解决方法,使这一教学难点在轻松活泼充满趣味的气氛中被学生理解与掌握。 24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调查能力。把学习内容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倾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中国农业的发展”一节较为枯燥,可开辟
5、为讨论课,教师可引用外国专家的预言导入: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谁来养活中国人?根据这一句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哪些先进的经验?21世纪将出现什么样的农业?启发学生主动了解中国农业的特点和现状,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并引导学生立志为振兴我国农业而努力学习。 3开展地理竞赛。初中学生往往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喜欢比一比,赛一赛来表现自己。所以在教学中可适当设计一些竞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情绪兴奋,激发其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时,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竞
6、赛,给每组分发“中国政区拼图”,让学生在初步熟悉的基础上,采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把所学的知识再现在图上,用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比速度、比准确,评比优胜小组。赛前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赛时全身心投入,赛后胜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败者誓不罢休,以待再战。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训练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44注重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得到反馈,可通过提问或答卷或竞赛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有见解的观点,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对有见解的意见及时进行鼓励与表扬
7、,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5实施积极评价。积极评价是对课堂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力图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责任编校:白水)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