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

“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

ID:2453708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_第1页
“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_第2页
“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_第3页
“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_第4页
资源描述:

《“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  【内容摘要】“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既是整个“东北小延安”艺术创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又是整个中国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既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具有独有的特征。文章以时代性、大众性、地域性为理论视角,对“东北小延安”秧歌剧的音乐创作进行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东北小延安音乐创作时代大众地域  “东北小延安”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解放战争时期的别称。因为当时从延安到此的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如张庚、吴雪、马可等,在这里开展革命文艺工作,并办起“鲁迅艺术学院”,故被人们誉为“东北小延安”。  “东北小延安”的艺术创

2、作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就,其中音乐创作的成就尤为显著。本文以“东北秧歌剧”的音乐创作为视角,对“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进行研究。  所谓“东北秧歌剧”,是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把陕北秧歌剧带到东北以后,进行了全新的“东北化”的艺术改造,从而形成的新的秧歌剧。  具体分析,东北秧歌剧的音乐创作,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艺术特征:  一、时代性。时代性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须与时俱进,以时代精神为指导,充分反映出时代风貌,成为该时代的“镜子”与“号角”。  东北秧歌剧的音乐创作,把原有陕北秧歌剧的固有的音乐――4陕北民歌变为东北民间音乐

3、(二人转音乐),就是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一种艺术创新。  本来陕北秧歌剧就已经从旧秧歌剧发展到新秧歌剧。而陕北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动员起来》《惯匪周子山》《牛永贵挂彩》等,就是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在旧秧歌剧基础上重新创造出来的,其中的音乐,在作曲家马可、安波、张林?、乐?、张鲁、刘炽等人的努力下也有了大幅度的创新。可以说,东北秧歌剧音乐的创新,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新时代,在新秧歌剧基础上的又一次根本性的创新。  二、大众性。秧歌剧是在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样式,是歌舞化向戏剧化的转变。因此,我国的秧歌剧以其秧歌的大众化作为艺术

4、基因,同样以大众化作为支撑。  东北秧歌剧的音乐创作坚持了大众化的创作原则,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王莘作曲的东北秧歌剧《宝山参军》,旋律简洁,节奏明快,易听、易记、易唱,大众化特色十分鲜明。如其中的第三曲:  三、地域性。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色愈鲜明,民族特色就愈浓厚。正因为如此,地域性常常是艺术作品的一大亮点,也是其走向世界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明确地指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①  把陕北秧歌剧变为东北秧歌剧,实质上也就是把陕北的地域化变为

5、东北的地域化。在音乐创作上,东北秧歌剧的确在东北化上花大气力、费大功夫、做大文章,所以取得了大成效。4  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把陕北民歌变为东北民间音乐中的一个主要音乐形式――二人转音乐。  众所周知,东北二人转音乐是在东北民歌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独有的音乐形式,它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誉,而这些音乐的共同特点,又都充分凸显出东北的地域性特点。  东北秧歌剧的曲作者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二人转音乐形式,以此彰显地域性音乐特色,可谓慧眼识珠、一拍即合。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  例如罗正、邓止怡作曲的《光荣灯》(李之华作

6、剧),就采用了二人转音乐的“喇叭牌子”(第一曲)、“绣门帘调”(第二曲)、“抱龙台”(第三曲);又如张棣昌、陈紫作曲的《全家光荣》(王家乙作剧),也采用了二人转音乐“文咳咳”(第三曲之一)、“胡胡腔”(第三曲之二)、“大救驾”(第四曲)、“喇叭牌子”(第五曲、第十曲)等,不胜枚举。  其中的“胡胡腔”,在二人转中常用于开头,“起唱为散板,拖腔比较长,情绪饱满、欢快、热烈,适于载歌载舞,交待叙述。”②“大救驾”为一板三眼,由上下两句组成一番,多用于“胡胡腔”之后,通常都为两番,并由它接“喇叭牌子”。而“喇叭牌子”又名“东趟子”“开?调”。

7、其曲调明快、欢欣,情绪高昂。其功能广泛,常用于赶车、骑马、行路、叙事、抒写、观景等。“文咳咳”曲调舒展、流畅、优美、婉转、动听,也是两句一番,每半句有一个小拖腔,适用于抒情、观景等。  东北秧歌剧的作曲家并不是简单地照搬二人转音乐,而是活学活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4  综上所述,东北秧歌剧音乐创作的时代性、大众性、地域性三大艺术特色,代表着“东北小延安”音乐创作的主流与主要创作方向,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从中收到以斑窥豹、以点带面的效果。  注释:  ①鲁迅.致陈烟桥//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8、81:397.  ②袁文波,王天君.二人转艺术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47.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