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择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择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ID:24537078

大小:5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关于择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_第1页
关于择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_第2页
关于择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择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择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刘奕杉甘肃省建材工业学校730101摘要:木文通过对择校现象成因的分析,建立择校现象的形成及影响机制模型,明确择校与教育均等化的内生影响关系,并结合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构建改变择校现状的方法,促进我国教育均等化。关键词:择校教育公平分析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不少的家庭都追求用名牌,孩子读书也要上档次高的学校。村小学生要到镇中心校就读、镇上要到县城、县城要到市或省城、省城要到更大的城市或甚至让小小孩子当起留学生。而这股风越演越烈,它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木文通过对择校现象成因的分析,建立择校现象

2、的形成及影响机制模型,明确择校与教育均等化的内生影响关系,并结合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构建改变择校现状的方法,促进我国教育均等化。一、关于择校的理论探讨目前择校问题的讨论除了必须集中于对择校问题木身的探讨外,还必须加强对择校涉及的公平、公平与效率、择校与公平和效率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不同学科对择校问题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所谓公平,正如罗尔斯所言,是指“所有的社会价值一一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一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某些人能够因为其所处的地位、财富而获

3、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教育利益,这些利益的获得必须不仅无损于他人,而且必须是对其他所有人有利才行,否则,就是不公平的。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概念是“教育机会均等”,即现代人所理解的教育机会均等,是为所有儿童提供在社会上区別对待的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受到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追求绝对的教育公平不可能也没必要。事实上,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非但不能把教育中的公平和效率对立起来,而且还要在效率中体现公平,最终实现最大限度地接近公平。也许,这才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魅力所在。二、择校对择校生的负面影响“名校”以其特冇的优势吸引着广大

4、的学生,但是我们发现“名校”就读的不少学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我们看到“名校”优势的同时,必须看到“择校”对择校生的负面影响。1.择校生容易失去自我。在“名校”,新的竞争使许多择校生失去了过去作为“尖子”的位置与优越感。过去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AI上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些择校生无法在学习上找到新的支撑点,因此感到空虚无聊,其至冇可能在浑浑噩噩的心态中度过美好的时光。2.在“名校”,多数择校生会失去教师更多的关注,学Al心态变得不适应。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过,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较多希望的关注,仅此一点,就

5、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择校生如果在当地就读,在班上可能仍是佼佼者,是家长和老师们的“王子”或“公主”,家庭、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学习将十分关注。但到了名校,在高手云集的地方,不管在哪方面相形见绌,自己在同学中并没有优势可言,加之班上学生又多,要想得到教师较多的关注是很难的。3.择校生失去了父母的监管。学生的教育本身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统一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使他们思想品德和聪明才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孩子远离父母到“名校”就读,失去了家长的监管,学校和家庭根本谈不上配合教育,从而使家庭教育这重要的一环落不到实处。三、改变

6、择校现状的策略既然择校己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择校”加以控制,对择校生加强管理。1.各级学校要严格执行当地招生规划,扼制择校生泛滥。初中的划片招生已提了好几年,但部分地区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人们心0中的重点初中依然存在。高中招生的“三限政策”在部分地区也是一句空话。这样不但不利于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划,还造成教育资源的极人浪费,最后受害的不仅仅是基层学校,“名校”也一样。1.加强宣传,让家长对孩子的择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诚然,“名校”学习条件优越,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择校

7、给孩子身理、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学习上带来更多的闲难,致使不少的孩子到了“名校”就读,根本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要求,所以作为家长应慎之又慎,否则会事倍功半。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如:独立生活能力如何?适应能力怎样?学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如何?学W基础如何?2.加大基层学校投入,努力提高基层学校师资水平。现在提侣平等教育,和谐发展,为此,一方面各级政府必须在投入上向基层学校倾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基层学校可派出教师到“名校”多学习,“名校”可定时派优秀教师和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到基层

8、学校支教,这样逐步缩小学校间的差异,从根本上扼制“择校”风。参考文献1.李艳就近入学如何就近.南方都市报(A10版),2003-5-16。2.王倩刘虹为什么有人不能就近入学.羊城晚报(A7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