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

试析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

ID:24479505

大小:6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4

试析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_第1页
试析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_第2页
试析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_第3页
试析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_第4页
试析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析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人名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名上倾向于“延年益寿”,此类在两汉的史籍中随处可见,其往往以“延年”“寿”“延寿”“千秋”“万岁”“未央”“祖”等字眼出现,如李延年、卫益寿、龙未央、田千秋、邓万岁、夏侯千秋、萧彭祖、许终古、续增记、续延寿、长生、牛延寿、解万年、张未央、储寿、孟寿、张彭祖、薪馆侯未央、刘终古等名。  延年益寿的思想也包姓名作为区分人类个体的特殊文化符号,与人们日常生活息

2、息相关,而姓名的核心体现在名字的文化内涵上。人名作为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可以表明等级身份、寄托美好愿望、弥补命运缺憾、指代特殊事物、体现社会评价、凝聚文明精神和警示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而且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时期,各种政治、经济制度逐步确立,今天所谓的传统文化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奠定。汉代人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人名的价值取向在这一时期亦显成熟。  关于汉代人名研究的著作很多,但汉代人名显现的文化内涵却很少被人关注。最早以人名作为题材

3、成书的著作当归于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和唐代颜师古、南宋王应麟补注的《白虎通义·姓名》,但这两部著作仅是对姓名的简单认识和论述,并未解读姓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其他如《两汉书姓名韵》《居延汉简人名编年》《汉印文字征》等则是这一时期人名资料汇编。当代论文如《西汉“武昭宣元”时期人名研究》等,仅局限于武帝、昭帝、宣帝和元帝的汉代某一特定时期,且偏重于思想的演变。鉴于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汉代的人名价值取向与其文化内涵角度探析这一文化现象。  一、汉代人名的价值取向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整个社会文化思

4、潮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一方面社会文化思潮影响着人名的取向,另一方面人名反过来强化或转变社会文化思潮。汉代人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是汉代社会的一个侧影。  (一)黄老思想与“延年益寿”的人名取向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汉武帝之前。《史记》记申不害“血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1]p2146;稷下慎到、田骈、环渊、接子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1]p2346。由此可知,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它一方面宣传“君道无为”;另一方面又强调以法治国,指出“无法之

5、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2]p1汉初,统治者采取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但其不同于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熊铁基称汉初黄老之学为“新道家”[3]p18。黄老新道家的人生观,就是“长生久视”与早期道家的养生思想。“长生”就是享尽天年的意思。“久视”即祈求保全自己的家族,而能使子孙绵延不绝,养生思想则注重与现世的保养,已达到长寿的目的。余英时认为黄老思想始于战国晚期下及整个汉代,作为观念与崇拜对象的不朽,其整个发展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即现世精神,这种现世精神不仅可以在古代中国的普遍的长寿欲望中追溯

6、其历史根源,而且从观念角度的形态看,它也得到了中国人头脑中强调人生的普遍的人文特征的支持。[4]p46黄老之学,汉初盛行五六十年之久,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相当大,如萧何、张良、陈平、曹参等大臣不但笃信“黄老”,而且是运用“黄老”之术的能手,尤其是曹参相齐,“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其治要用黄老术”。[1]p2028  黄老之学引发了延年益寿思想的盛行,从而使汉代人在取名上倾向于“延年益寿”,此类在两汉的史籍中随处可见,其往往以“延年”“寿”“延寿”“千秋”“万岁”“未央”“祖”等字眼出现,如李延

7、年、卫益寿、龙未央、田千秋、邓万岁、夏侯千秋、萧彭祖、许终古、续增记、续延寿、长生、牛延寿、解万年、张未央、储寿、孟寿、张彭祖、薪馆侯未央、刘终古等名。  延年益寿的思想也包含了人们对减少苦难和疾病的渴望,即“速差苦病”。此类人名以“何伤”:“不侵”“不害”“病已”“去病”“弃疾”“毋害”“毋忧”“毋防”等字眼出现,如孔何伤、所不侵、马病已、刘毋害、史毋忧、刘毋防、刘毋害、韩不害、刘病已、冯去病、霍去病、刘弃疾等。  (二)儒家思想与“慕古”、“道德规范”的人名取向  汉武帝时期,诸侯、豪强、富商等势力的

8、不断壮大,黄老“无为”的思想不再适应社会新形势的需要。这就需要“有为”的思想来取代黄老“无为”思想,儒学便应运而起。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成为正统思想。为了强化儒学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兴办太学,设置五经博士。至此,研读儒学经典成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汉宣帝、元帝采取了一系列重儒尊儒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扩大了儒学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股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东汉更是儒学发展的极盛时期。汉光武帝爱好儒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