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无为县棉花暴雨后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无为县棉花暴雨后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 摘要分析了无为县棉花暴雨后死亡的原因,提出了防控措施,以期为棉花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暴雨;死亡原因;防控措施;安徽无为 无为县是安徽省产棉大县,棉田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万hm2,发展到1994年的3万hm2以上,目前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6万~4.0万hm2,面积、总产连续16年居全省之首。无为县棉田多为水稻田,地下水位高,近年来,在棉花生长期内,尤其是花铃期施肥后遇雨,都不同程度受害,轻的棉株大面积倒伏,重的甚至造成1500hm2面积绝收。 1原因 1.1明涝暗渍,光合消耗 水是棉株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分
2、过多过少都会影响棉株生长。暴雨后,如排水不畅,造成明涝暗渍,土壤含水量过高,通气不良,氧气不足,棉株根系长时间缺氧,根系活力下降,影响棉株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危害轻的倒蔫,重的整株死亡。棉田受涝后,棉株根系受到伤害,根系功能减弱,吸水吸肥能力下降,而棉株叶片光合作用还在继续。此时光照强、温度高,棉叶失水迅速,易萎蔫,棉株死亡快、多。 1.2品种差异 不同棉花品种在暴雨后受灾程度不一样,不同产地棉花品种雨后受灾程度也不一样。北方品种(如鲁棉研、冀杂棉系列)耐涝性明显不如南方品种(如皖棉、鄂杂棉系列);同一产地不同品种雨后受灾程度也不一样,如鄂杂棉系列的鄂杂棉9号耐涝能力明显好于
3、鄂杂棉11号等品种。棉花在不同生育期耐涝能力也有差异。苗期、蕾期遇暴雨受害较轻,花铃高峰期遇暴雨,受害较重,蕾铃大量脱落,重的甚至死亡。生育期短的品种受害重于生育期长的品种,结铃多的棉株死亡重于结铃少的棉株。棉株长势长相与耐涝性也有关,长势旺的棉株比长势稳健的棉株遇涝后受害重。 1.3耕层变浅,肥料伤害 无为县棉田多年免耕,种棉后多数田块从未进行过耕翻,免耕历史大多在10年以上,导致耕层变浅,土壤孔隙度变小,透气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差,吸附能力下降,施肥后易造成肥害。棉田施入大量化肥后遇强降雨,土壤中肥料迅速溶化,造成局部肥料浓度过高或与植株根系直接接触,引起根系细胞内水分反
4、渗透失水,使植株脱水萎蔫,甚至死亡。 2防控措施 2.1水旱轮作,沟系配套 无为县多数棉田都是水改旱、稻改棉。种植模式多是棉花与油菜长期免耕连作,棉花和油菜都是板茬移栽,土壤板结,耕层变浅,结构变差。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土壤深耕1次,耕深在30cm以上,最好做到水旱轮作[1],3~5年为1个轮作周期,种2~4年棉花后,种1年水稻。在梅雨来临前,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好棉田套沟,做到畦畦有竖沟,畦沟深30cm,腰沟深40~50cm,田间四周开好围沟,沟深50~60cm。 2.2宽行窄株,覆膜栽培 棉农应根据棉田地势、排涝能力等情况,选择适宜品种种植,对于易涝的田块,选择伏前
5、桃少、生育期长、耐涝性好的品种种植[2]。目前大部分棉田株行距配置都是1畦2行,宽窄行栽培。推广宽行窄株栽培就是结合深翻将1畦2行改为1畦1行,畦宽1.1~1.2m,增大行距,缩小株距,以利棉花培土壅根,提升排涝能力。覆膜移栽可改善棉田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物理状况。覆膜棉田能使土壤水分含量相对稳定,克服露地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幅大、干湿交替悬殊的不利影响。覆膜保护土壤表层,使土壤不受雨水的冲击和淋洗,耕作层能较长期保持疏松状态;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根系吸收功能,有效控制棉株暴雨死亡。 2.3适当化调 根据棉株长势长相,用助壮素(25%缩节胺)进行化控,协调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
6、生长的关系,塑造理想株型,增强棉株抗逆能力[3-4]。一般从6月中旬开始,15d左右化调1次,连施5次,第1次45mL/hm2左右,最后1次(打顶后5~7d)270mL/hm2左右,总用量在525mL/hm2左右。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长势差、密度低、干旱需轻控,反之则重控。 2.4合理肥水 根据棉花需肥规律,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基肥施农家肥22.5t/hm2,化肥应按照“稳氮、增磷、增钾、补微”的原则,一般施尿素1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钾肥112.5kg/hm2、硼砂7.5kg/hm2、硫酸锌15kg/hm2。花铃肥分2次施
7、,第1次施饼肥750kg/hm2、尿素150kg/hm2、钾肥150kg/hm2,于7月上旬混合埋施;第2次施尿素225kg/hm2、钾肥187.5kg/hm2。补桃肥应根据棉花后期长势长相,棉株载铃多少,确定相宜的施肥数量;长势好、结铃多的应重施,一般施尿素150~225kg/hm2。棉株受涝渍后,根系功能受到伤害,遇晴天后需多次向棉叶喷清水保湿,最好在光照强、温度高的时间进行,防止叶面失水枯死,待植株恢复生长后喷施叶面肥或追施少量氮肥促进生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