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464388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中国文人画独特的美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文人画独特的美学意蕴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在中国画坛上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吸引了无数的画家、理论家、学者。中国文人们珍视生命的尊严,而这些有着远大抱负的才子们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中又难免不能一吐为快地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社会阶级的特征也清晰地折射在中国文人画上。文人士大夫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而把时间、精力和感情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花鸟鱼虫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由于强烈的民族意识,绘画的目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避世寄情的手段,是“聊以自娱”,是“追一时之兴趣”他们便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于云烟风物之上。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
2、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绘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意趣的追求成为重点,不在追求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是以笔墨趣味来表达画家主观的心理观念,因此,气势雄伟,壮阔雄强的风格已不再引起文人们的兴趣,心境的平静,恬淡,聊寒简远,萧条寂寞才是他们的追求。因此,文人画大都以极其普通常见的简单景色,通过精练的笔墨,表现一种闲逸,淡泊和幽美寂静的意境。正如扬淮桢所说,这是一种“幽寂之山谷,合幽寂人之心”。他们的作品尽管都有真山真水为依据,但是,无论写春景,秋景或夏景,冬景,写崇山峻岭或是浅水平坡,总给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之感,追求一种“无人间烟火”的境界。文人大夫就是从日
3、常的简单景色中通过精练的笔墨,传达出宁静安逸、几乎天老地荒和空无一人的寂寞画面境界。这类典型的文人画莫过于八大山人的作品了。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中说:“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题跋多奇致,不慎解,书法有晋唐风格。画善山水、竹石,笔情纵恣,不泥成法,而苍劲圆崪,时有逸气,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者也。襟怀浩落慷慨啸歌,世目以狂。”人们似乎过多地强调了八大创作书画过程中慷慨悲歌,忧愤于世的情绪。然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激动,不是狂暴,而是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笔端之上,以奔放而率意的书法线条而独创一格,将诗人特有的情怀与想象力融入画中,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解除,一切
4、撕心裂肺的爱、痛彻心腑的情,种种难以割舍的拘迁,处处不忍失去的欲望,都在这种独有的情怀中默默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悠悠的惆怅,并以特殊之笔法取势,尽去古人窠臼,超然地集大成而达至高之画境。稍稍涉猎过八大画作的人都知道,其画多作廖禽孤鸟、疏花枯木,尤为画眼点睛,或漠然半闭,或白眼向人,大有孤傲偾世、冷峻待人之意绪,因此,这些不合群的“野生命”,往往会被人们视为思想人格的象征。八大的《孔雀图》当然不会例外。这幅图画面很简单:在悬崖之下有一块危石,危石画得上大下小,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上面蹲着两只侧目而视的孔雀,孔雀的翎尾处稀稀拉拉的三根翎毛。孔雀与石块之上画一座盘盘石壁,石壁下有名花倒
5、悬,竹梢横斜。构图简洁平正,造形怪诞俊逸,笔致圆转秀健,墨色朗润朴茂……作为观画的体会,固然可以大至风骨气韵,小到一点一虱,因观赏者所具的主观条件而寻绎出万千意味来,然而与此同时,任何一个观赏者,实际上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捕捉作品的“本文”,而被捕捉到的“本文”的差异,又将潜在地制约着观赏者的审美效应。但是,当人们进而读了题诗之后,豁然明了。诗云:“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清八大山人《孔雀图》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三更。”“三耳”有两种出典:一是《七修类稿》和《太平广记》所载的“三耳秀才”,意指聪明的人;二是《孔丛子》所记的“臧三耳”,意谓特别听话的奴才。一褒一贬,究
6、竟所用者是哪一个,很难定夺。从“三耳”联系到画面孔雀分外显眼的三根翎毛,令人想起清代官员的花翎顶戴,恰恰是以“三眼”为最高标识的。于是,朦胧晦涩的诗意渐渐透露出一丝光照——那班臣服于异族统治者的旧宦新贵,在天未亮的“二更”时辰,就急于去等候上朝了,他们尽管不愧为应顺天命的聪明人,却终究只能充当媚颜卑膝的奴才!画中的那对孔雀,给我们的感受不再有孤高傲世的倔强人格,而成为一种具有漫画意味的色厉内荏者了。至此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要异乎常规地把孔雀翎尾处理得稀稀拉拉;为什么要把孔雀所站立的石块画得上大下小,摇摇欲坠;为什么要在孔雀与石块之上设计一座盘盘石壁,而令名花倒悬,竹梢横斜……所有
7、这一切,不仅仅是出于造型和形式上的需要,更为本质的原因,则是服务于那一腔孤愤、满腹的隐痛。正如“八大山人”的签名一样,既类“哭之”又类“笑之”,苦心孤诣,欲露还藏,只有知其人,方能会其意。所以,关于中国文人画独特的美学意蕴的艺术价值,我们应当在这样一种深度中进行讨论,它绝不单纯是审美趣味上的满足。作品中的美的意象把我们引向一种生存体验的世界。博客:雅兰紫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