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458180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工程造价建筑力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工程造价建筑力学论文论文是各专业学员都必须完成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要求每位学员在学校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工程造价建筑力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学生感到学习难度非常大的一门课。本文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力学》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教学研究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后续学习《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专业课程及从事相关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提供扎
2、实的力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但是,该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较强,且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学习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建筑力学》是所学课程中非常难学的一门课程,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开展这门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建筑力学》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力学组成。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而言,这三门课程是分三个学期学习,课
3、时较多(一般230学时左右),学生学习起来有个循序渐进加深理解的过程。而对于《建筑力学》课程普遍安排在一到两个学期(我校共安排84个课时),也就是说,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要在较少学时内,在仅有简单的高中力学基础上,跨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到结构力学内容的学习,这个要求本身对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这也是《建筑力学》课程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难学课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那么,从力学体系而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是学习结构力学的基础,三大力学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必不可少的。但《建筑力学》课程课时较少,教学过程中如果按三大力学教材的授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压缩,则不能突出工
4、程造价专业学生对力学知识的需求特点,也就不能满足本专业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相似点的模块划分,增强知识间的联系,删除繁琐的公式推导以及理论性强而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章节;对于后续的专业课程以及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暂时用不上的知识点不在课堂上讲授,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学方式去拓展视野;对于难懂的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而弱化理论推导;对于在教材中整合不当的问题进行修正。而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不能完全受课时的限制。比如物体受力分析,平面力系的简化及平衡方程,是静定结构内力
5、计算的基础,而静定结构内力计算是强度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授课时必须作为重点内容讲授。 因此,认为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需求程度,讲授内容本身的重要程度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详略得当,合理安排课时进行授课,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高专教育,真正做到“必须、够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一)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兴趣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在《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也应注重兴趣的培养,如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建筑力学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生
6、活实例解释抽象的问题。生活中很多平常的细节都可以与力学结合起来,如:开关门可以用来解释力矩的作用效果、剪刀可以模拟剪切变形等。通过讲解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使之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对力学产生兴趣。结合建筑力学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意从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然后用建筑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予以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很容易
7、疲劳,养成依赖性,思维懒惰、僵化。而高职教育要求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更加直观的认识物体的受力变形的实际变化,如有条件,还可以增加力学试验
8、,提供学生直接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触觉感受,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确定适当的考核方式 考核应遵循“形成性考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