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ID:24455235

大小:359.16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1-14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1页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2页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3页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4页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卜1班日语(二外)学年论文计算机与通信T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题目浅谈日本茶道文化论文口期:2013-12-17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摘要:茶道,在日本的历史洪流中,一直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一直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对日本茶道均有很深的影响。曰本茶道在其发展史上涌现出很多对茶道贡献颇多的伟人,他们分别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渐渐的,茶道成为一门艺术,更是日本独树一帜的礼俗。人们希望依着“单纯和质朴”的茶道,达到浄化心灵的目的。于是,在漫长的发展史屮,茶道渐渐有了其独特的茶道四谛精神,既“和”“敬”“清”“寂”。它们不但在茶道屮被人们尊

2、崇,更加被融为了口本人们的口常生活屮。关键词:茶道;日本茶道;日本文化;四谛精神;和敬清寂1日本茶道简介31.1口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31.2H本茶道的程式51.3H本茶道精祌61.4円本茶道的重要流派72日本的茶道大家83曰本茶道的文化魅力10棘i吾12参考文献131日本茶道简介1.1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茶是唐代始由中国传入円本的,主耍通过日本逍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天台宗幵山大师最澄和尚(又称传法大师)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天台宗经典,而且从中国带回茶籽,栽于近江(今日本滋贺县境内)的台麓山地区。最澄是日本植茶技术的开

3、拓人,从此揭开了日木植茶的历史序幕。与最澄同期来华的空海和尚(乂称弘法大师)在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回国后在高野山金刚寺创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大师,并且带回了中国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815年,中国唐宪宗时,中本平安朝嵯峨天皇临朝,空海上了一份《空海奉献表》,其屮说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这是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还有一位留唐归来的永忠和尚,当815年嵯峨天皇巡幸韩崎之地经过崇福寺来到梵释寺,兼任两寺的大僧都永忠亲自烹茶献给天皇,天皇非常喜欢,当场赐衣,这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饮茶的最早记载。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

4、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当吋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一草庵"四鋪半草庵茶",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屮,他在小小的茶室屮品茶,从佛偈屮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村田珠光还他曾

5、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他认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是"禅道"的中心。他将茶道从单純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禅道核心。据口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曰常活动的内容之屮并得到不断发展。继村田珠光之后武野绍鸥,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木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闩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真正将日本的茶道推向

6、平民化的却是千利休。千利休被称为"茶道天才",他于16世纪将以禅道为屮心的"和美茶"发展并推广贯彻成为"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吋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

7、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浄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