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448004
大小:63.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简介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简介--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小康步伐**县**乡**村辖6个村民小组,246户1176人,耕地面积1446亩。2001年底该村有特困户11户56人,低收入户210户960人,牲畜存栏数3500只(头),人均占有畜不到3只(头),经济林面积120亩,人均纯收入仅为1204元。通过近几年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全村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公益事业得到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提高。到2004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1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1年增长807元,高于全县
2、年平均增长水平;村集体经济达到58500元。**村整村推进的目标实现。现将该村发展经济致富之路作以下简介。一、乡党委重视,统一村支部一班人的思想,确定了该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村是**乡重点扶贫村。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K,统一了村支部一班人的思想,结合近儿年扶分开发工作,合理地调整和优化了该村产业结构,立足实际,利用其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使全村走致富之路:1、种植业: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同时,咬定棉花不放松,加大科技涵量,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上下功夫,使粮食达到自给自足,经济作物稳定
3、增加收入。2、畜牧业:**村三年来购买羊531只,牛55炙,修建畜圈136座,共投资56.6万元,使全村的畜牧业初具规模,到2004年底该村牲畜存栏7556只(头),人均占有畜由2001年的不足3只(头)增加到6只(头)以上,畜牧业已经成为该村农民稳定增收的的主要渠道之O3、林果业:**村的林果业主要以核桃为主,每亩核桃财政补贴18元,激发农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到目前全村共发展核桃400亩,并全部经过嫁接,完成了品种改良,长势喜人,再过二年将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林果业将成为该村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渠
4、道之一。4、手工业:织毯业在和田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远近闻名,**村根据部分农民掌握织毯技术的情况,再结合市场需求,利用扶贫资金12.4万购进地毯架+51套,并为每户织毯户发放小额信贷1000元,用于购买原材料,人力发展家庭特色手工业。到2004年全村地毯纺织从业人员由2000年34户70人增加到64户196人,地毯产量由240平方米增至2243平方米,地毯收入28万元,人均2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5%。5、劳务输出:**村利用离水泥厂、砖厂较近的优势,鼓励农民到水泥厂、砖厂打工,还组织农民外出拾棉花,
5、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2004年全村劳务收入达24.5万元,人均增收21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2%。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村三年来共修建防渗渠1.2公里,闸口34座,桥9座,共投资21.46万元,农业配套设施得到缓解,更好地解决了人畜用水和农业用水问题,到2004年村里的主要道路都已经铺设成柏油马路,农网改造也已全面完成,全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里还修建了“三室一场”(科技文化室、阅览室、广播室和篮球场),农民可以随时阅览到科技致富刊物和
6、科普书籍,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致富意识。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到场进行象棋、乒乓球、篮球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淡化了农民的宗教氛围。广播室分早、中、晚定时向农民转播新闻等节目,让农民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情况。该村投资1.5万元建村卫生室一座,解决了农民看病买药难的问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三、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村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结合本村的发展需要,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把废旧的清真寺变为农民文化夜校,购进4台地毯架子,作为配套培训设施,
7、还聘请专业人员,现场讲解,现场操作,真正让农民学到技术。还多次由乡里牵尖,聘请林业局的技术员现场为农民讲解核桃的栽培、嫁接等管理技术。目前大部分农民都掌握了一门甚至多门的实用技术。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村支部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始终把村支部班子建设作为开展全村各项工作的根本和保证,按照“五好支部”创建活动的要求,巩闹村支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村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近几年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
8、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均收入明显提高,到2004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2111元;村集体经济达到58500元,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小康步伐。**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村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和量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和提高,贫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农民正大踏步向小康社会迈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