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思想简介》word版

《华严思想简介》word版

ID:24428926

大小:4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华严思想简介》word版_第1页
《华严思想简介》word版_第2页
《华严思想简介》word版_第3页
《华严思想简介》word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华严思想简介》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華嚴思想簡介海雲法師這次來主要是簡介華嚴思想和說明北傳佛教的特色,各位在此面對來自南傳、藏傳及本土北傳佛教的觀念,在這種環境中難以認清自己的修行方向。佛教文化雖分上述三個派系,可是佛教的真理對這三個派系而言,是相同的。出三界、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明心見性、成佛等,名相雖有不同,主要都在探討如何離苦,這也是佛教的真理。至於用什麼方法去尋求真理,自然因不同文化,而採取不同的方法。南傳與藏傳佛教流傳於當時文化不開發的地方,北傳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是在文化興盛的漢朝,當時漢朝是世界最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儒家思想非常興盛,佛教在當時無法立足。直到漢朝末年,主流文化崩潰,非主流文化才得興盛,

2、所以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流傳速度非常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各有其特色,我們無法說那一種最好,如同在美國定居的人一樣,對不適應的人而言,在美國就無法生存;可是對能適應的人來講,美國便是他們的天堂。對三大派系的佛教而言,也是一樣,沒有對錯與好壞,我們只能就各個派系的特色作個比較。就北傳佛教在此地弘揚的情形來論,有個缺憾是「教義不彰,行門不行」。「行法」若不推動,則思想行為就無法印證。南傳內觀禪,透過觀息及觀身能得到內心寧靜。藏傳佛教透過持咒也能達到這種目的。基本上,持藏傳佛教的「唵 嘛呢叭咪吽」咒,可以達到內心的寧靜,那麼,持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但是,我們卻發現,

3、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目的,不是要達到內心寧靜,卻是讓我們內心產生祈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一種複雜矛盾的目的。不管是誦經或念佛,首先相應的必然是內心的寧靜,若內心無法寧靜,往生無有是處。我們絕對不可能內心混亂的去往生,若帶著混亂的心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豈不受到污染顛覆?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使自己透過念佛而達到內心寧靜?念佛法門是現在北傳佛教的代表,可是真正北傳佛教的精華應該在禪宗,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大概都傳不到五代其教義就發生了演變。中國禪宗是能夠真正把生命力傳下來的宗派,六祖慧能大師的禪法根深蒂固,枝葉繁茂,生生不息,延傳了一千多年。現在世界五大宗教中,大部份都流為儀式,

4、比較嚴格要求的,大概只是人格圓滿的部份,比較符合社會秩序良俗的規範,其他卻是背離了真正尋求真理的軌跡,無法達到真理的目標。《阿彌陀經》指的是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講,《華嚴經》是菩薩境界,卻沒有幾個人在弘揚,可見在述說佛的境界時,內容是不是有誤呢?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問題。再如《普門品》是等覺菩薩的果位,很多人在講,而《楞嚴經》耳根圓通章則是初住位菩薩,就鮮少人在講。為何初住位菩薩沒人講,等覺卻那麼多人在弘揚?可見在解釋上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基本教義已經產生了這種偏差,那麼所演變出來的方便法,是不是出入會更大呢?像螞蟻蟑螂能不能殺?作農業化學研究時的殺生等,常是許多學佛人困擾的問題,也

5、造成許多佛教徒在社會上裹足不前。這都是對基本教義的誤解,以致無法在生活中普遍應用,造成佛教徒的人生觀越來越消極、悲觀,所以我們必須在這個地方把它弄清楚。也許各位覺得我講的很有道理,可是回去後卻不見得會照作,因為大家長期所接收的訊息,已經根深蒂固,產生無明。無明即自心被客塵所染,內心的染塵不除掉,學佛就無法有所成就了。出三界例如,我們常談「出三界」,何謂出三界?什麼叫三界,標準答案當然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可是,我問的是:「為什麼要生在三界之內,而不生在三界之外?」各位是否想過這個問題呢?各位,你不可能生在三界外,因為有「生」,必然就生在三界內,「生」本身就是個依靠,沒有父母

6、的因緣,你不可能出生,既然由因緣所生,就是依因緣而來,即使是上帝創造也是因緣。這種依賴有三個因素:一、欲望:欲望造成貪瞋癡,這是最低級的生命。欲望有其深淺度,越淺層次就越高,共分六層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知足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二、當欲望完全消除後,仍須有個依靠,就轉依賴形象,也就是色界天。「依」本身是很微弱的欲望,它並不是貪瞋癡的欲望。三、在色界的依賴我們仍然必須破除,就算破除了,仍然會依無色界的「想」,以本身作主軸,所以才會有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雖瞭解了為什麼會生在三界內的原因,卻想像不出這三種依賴,頂多是感受到自己的「貪」和「瞋」,得不到瞋心就起,得到就貪,

7、患得患失。貪瞋一起,能感受出並加以改善,這是屬於修養方面。所以講修行,第一必須人格完整,人格若不健全,如何談修行?更不可能成就菩薩事業了。通常,人格不健全卻想發展菩薩事業,常會藉由道德仁義假象來滿足個人的野心,這樣容易造成宗教事件。但人格的基礎只是欲界的處理方式,當越過欲界到達色界,其依賴反而會更強烈,所以色界的人特別重視美。到了無色界則是精神的運作。所以必須破除這三種依賴,破除後就是無依,即能出三界了生死。生命的摸索階段佛法的重點在於認識自己的生活、生命和人生,進而體驗生命的價值。所謂「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