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民主决策(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氏立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说课稿儋州市第一中学政治组吴壮妍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下面我按以下流程进行: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备课反思。_、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民主决策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形式,它是对民主选举的延续,按决策理论学派两蒙的讲法,乂是民主管理的心脏。所以木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不的作用,貝•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教学三维目标过渡:鉴于教材的重要地位,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生实际,我汄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2、: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懂得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木领,提高G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惜Q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祌。(3)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渡: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放在教学重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教学难点:社会听证制度二、说学情木课属于新授课,面向高一学生学生准备状态相关知识的储备:高中学生对国家展面的民主决策不太熟悉。但对生活足面的民主决策已
3、有类似的体验,课前也做了预习、还上网齊阅脊关资料,已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①其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②养成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积极讨论的学习习惯三、说教法教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制作图表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四、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情景:本班的同学平时上课上晚修经常玩手机班主任决定:"凡把手机带进教室的,一律没收且不返还。"写入班规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1、没不没收手机,谁看了算?2、你认为用怎样的方式制定班规比较好?为什么?0的是从W主制定班规(生活层面的W主决
4、策)引出国家层面的W主决策,从而导出框题(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我的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导入课题,贴近生活,由小见大,即刻拉近学生与政治的距离,唤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求知欲,尽快投入到政治学习的情景中。)(二)讲授新谋:为了更有效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把内容整合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情景分析一一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为突出重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视频信息、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并在教师的引导•卜探究得出结论闷题:1、教育部要决策事情时为什么如此慎重?2、
5、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的内容,说说我国公民有哪些渠道参与民主决策?目的让学生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1)公民通过人大代表间接参与决策(视频信息:人大代表在人大上提出)对这种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教材讲得不是很明确,学生可能很难自己探究得出,教师特别要加强引导,以便学生全面掌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四种方式A.社会公示制度(视频信息:向社会全文公布)B.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视频信息:收到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C.专家咨询制度(视频信息:教育专家说)D.社会听证制度(视频信息:)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
6、策四种方式各有特点,师生共同完成表格,达到进一步了解的目的。内容方式依据意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反映民意专家咨洵制度专家学者对重大事项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专业知识提高决策科学性社会公示制度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公示,让公民发表意见公示知情权提高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社会听证制度对重大事项公民发表意见听证会决策机关的不足决策利民(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通过教育部决策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了解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及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从视频
7、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目标。)过渡:通过对视频材料的分析,同学们能了解了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但是视频中没有展示社会听证制度的内容,同学们对这种方式比较陌生,为了让大家体会一下听证会的基木过程,此时学生可能有种欲望想亲历一次民主决策过程,由此进入•卜一板诀——第二板块:情景体验——模拟听证,亲历民主决策过程。(这是本堂课的难点,我采用模拟听证的方式以突破难点)其体操作(1)听证会主题:该不该取消文理分理(2)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分別扮演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教育专家代表。(3)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4)
8、听证会主持人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模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历民主决策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社会听证会的一般程序和听证的目的,体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提高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担模微听证会操作比较费时间,教师要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最好事先做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