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90053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古代诗歌中的无理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中的无理美中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由于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心去拥抱世界,用情去感受人生、体验生活,这样就会打开视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放大生活,写出超越生活,超越人生的诗化作品,在作品中就表现出给人以“无理”的感受。比如,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杜牧的《江南春》:“‘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就是从人的视觉、听觉的
2、生理功能的角度出发,理性考察诗歌的意象,认为杜牧的诗歌就违背了“理性”,是讲不通的。殊不知,文学是想象的语言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特别是诗歌,所营造的审美意境,或者描绘的审美形象,确实有“无理”之感。然而,正是这看似“无理”之中,实则“美不胜收”,它有效地实现文学艺术的审美效果。这里,所说的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所提出的“无理而妙”。“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见下文)。那么,什么是无理而妙?所谓无理而妙,就是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
3、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这里的“无理”,是指与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不相吻合,这里的“妙”,是指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真情。下面我们先看中唐诗人李益的《江南曲》,全诗如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首闺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出少妇的口吻和心声。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曰:“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天圣八年进士,词与柳永齐名)《一丛花令》(全词如下: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高愁正引千丝乱
4、,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从贺裳所引用和贺裳对之的看法,贾人之妇欲嫁弄潮儿,一位少妇羡慕桃杏能嫁给东风,似乎都不合乎情理,但这些天真的怨恨语却曲折地表达了少妇无限的闲愁哀怨,感情真挚而深刻,虽无理却奇妙。再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歌中,那“黄河之水天
5、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美,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能讲得通吗?符合事实吗?但是,在诗歌中,我们谁又说李白写得不对?违背了自然规律?这种看似无理,然而恰恰是在这“无理”之中,奇妙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也效突出了诗歌的气势之美。我们再看看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全诗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客观上说,这是不符合生活逻辑,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这是讲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中,诗人赋予明月以性灵,把自己的愁苦寄交给明月,让明月把这种愁思带到夜郎以西(指闻王昌龄贬谪的地方,那里是荒凉偏僻
6、的地方)。在读解中,我们并不会做什么理性分析,按照生活逻辑去对应它,但也确实能够感受到诗句中所蕴含的浓浓情感。虽然诗人想象得看似无理,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则更好地表现出愁思之情,其实是很美妙的艺术形式。总之,诗歌不能以“理”来衡量,严羽在《沧浪诗话》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汤显祖在《寄达观》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所以,“无理而妙”的诗歌往往就是摆脱了那种浅而直的通常之理,而体现出一种深而曲的奇妙的情理,它往往给人以鲜活而新奇的感受,创造出一种令人惊奇的情境,促使读者在惊奇之余去思索和探寻其内在的深层意蕴。可以这样来说,“无理而妙”,它妙在思维的开阔,妙在丰
7、富的想象能力,妙在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美的享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