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76518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高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高虹高虹(湖北省丹江口市妇幼保健院442700))【摘要】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属高危人群,时刻受到潜伏着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危害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存在被感染的高度风险[1],同时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够,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因此,加强护理工作者对职业危害的重视,提高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护士和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工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
2、0204-01常见危害一.物理性因素被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是最常发生的[2],护士是针刺伤和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各种注射、输液、缝合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妇产科护士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于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损害而引发血液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目前,己证实2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针刺时只需0.004m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存在很大的被感染风险。二?化学性因素妇产科护丄•经常接触一些化
3、学消毒剂,如甲酸、戊二酸、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挥发性消毒剂,可刺激皮肤粘膜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导致中毒或致畸,另外,妇产科护士若长时间、小剂量暴露在紫外线下,也可因蓄积致癌或致畸。三?生物性因素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羊水、恶露、大小便、唾液及其他分泌物,受到侵害的危险性高,常见的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淋病、梅毒、艾滋病以及孕产妇阴道分泌物中的真菌、滴虫、淋球菌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四?心理性因素主要为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妇产科护士的每项操作均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压力大,精神紧张,工作中遇到突发紧急事件较多,如
4、经产妇宫U开全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产后大出血的抢救,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子痫抽搐的急救,羊水栓塞抢救,过敏性休克的急救等。都会给妇产科护士心理造成很人的刺激。妇产科护理工作琐碎繁重,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很多护士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多疑、神经质等。防护对策一医院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对妇产科护士进行上岗防护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进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改善和引进新的安全医疗用具,对已发生者进行治疗认真登记,不断总结治疗经验,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工作
5、条件,医院管理者成坚持‘以人为本&rSqU0;的原则,对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及监督管理,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健康、清洁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完善排污系统,提供个体保护装置,以减少职业暴露。一.防止物理性损伤避免针刺伤、锐器伤等造成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严格管理各种锐器,针头随吋套上针帽,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该容器放在方便实用的地方,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一
6、旦针头刺伤,立即在近心端挤出伤U的血液,用生理盐水冲洗伤U,局部用2%的碘伏,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并报告质监部门进行相关检测,根据结果48h内免费注射高价免疫制剂。二.防止化学损伤妇产科护士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如不小心弄到眼晴里或皮肤上,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把影响降到最低。对孕期和哺乳期的护士给予特别照顾。工作间在密封消毒后应开窗通风,这样,既达到了消毒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对护理人员的伤害。另外,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使用范围,逐步由化学消毒剂过渡到物理火菌。一.防止生物损伤妇产
7、科护士在接触病人的血液、羊水、排泄物时,带防护手套、脚套。应用肥皂和流水冲洗双手,洗手是预防传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要正确使用七步洗手法,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废弃物要严格处置,放在专用的包装袋内,放规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理。此外,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查体,预防接种,也是预防生物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二.心理因素的防护在工作管理上,护士长应该合理分配工作量,尽量为护士提供感到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另外,妇产科护士应掌握一些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在工作中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多与朋友交流,适当的宣泄,紧张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有必要
8、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参考文献[1】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2】杨淑岭,李亚洁,张秀华,等.经因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南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