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探究性教学案例

“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探究性教学案例

ID:24371402

大小:5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探究性教学案例_第1页
“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探究性教学案例_第2页
“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探究性教学案例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探究性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探究性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1.引入教材的引入由新陈代谢概念入手。揩明新陈代谢在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中所处的地位,即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本质的特征。进而说明新陈代谢的实质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变化的总称。此处包含有问题情景:(1)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同已知的化学反应相比有何异同;(2)从物质能量角度将绪论中新陈代谢的概念同新陈代谢的实质相联系分析新陈代谢反应的特征;(3)新陈代谢场所在介绍反映细胞膜在维持反应场所相对稳定方面所起的作用。2.酶的发现按历史顺序介绍酶发现的过程,揭示出历史背后所隐藏的科学发现逻辑,说明直觉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结合最终给出的酶的定义展开讨论:

2、(1)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蛋白质的特征与酶的作用有何关联?(2)酶是催化剂,化学中的催化剂都有哪些特性,结合已经描述过的生物内发生反应的特点推想酶所具备的特征。3.酶的特性酶特性都是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实验证明直观性强,实验过程中除结论外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实验中重要一环。将实验过程同前面所得的分析结果相结合,从而体现教材安排的结构性。(1)酶的高效性分析实验可以看到:(1)酶是催化剂,因而测定酶高效性的实验方法同无机催化剂的方法一致,都是通过测定反应速度实现;(2)酶在活细胞内发挥功能体现出新陈代谢的场所。(2)酶的专一性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特征(具有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同酶的

3、专一性结合起来加以讨论,并且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对酶专一性特征的理解。(3)酶需要适宜条件将新陈代谢反应的特征、蛋白质的结构特点、酶的本质综合在一起,以及图像的直观分析将加深对此特征的理解。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酶的发现和酶的概念;酶的特性。2.能力目标比较能力;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演绎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科学探索所需的热情与坚定性;科学研究的求真精神;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三、设计思路1.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以新陈代谢的概念为出发点,围绕新陈代谢的本质展开酶的定义及特点的研究。教材的安排以新陈代谢的本质和酶的定义为核心,以酶的特征为外延展开教学。2.教学过程

4、的设计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内在的认识世界的创造力。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直觉思维→辨别→实验验证→理解→新知识。3.教学方法采用发现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四、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所需器材,投影仪,有关酶专一性、多样性的电脑课件。五、教学过程1.教师活动教师活动主要集中在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回顾、类比,实验的操作和分析等方式创造学生主动思维的情境。2.学生活动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对问题做直觉思维,自行发现组织思考过程中的问题;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3.教学反馈基本原则是:第一,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根据学生认

5、知结构及表达能力的不同灵活调整达标,并加以正确引导。六、评价方案1.达标评价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等级(高、中低)新陈代谢的概念及本质0.251.新陈代谢的地位0.32.新陈代谢的本质0.33.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特征0.4酶的化学本质0.51.蛋白质的结构特征0.22.酶同无机催化剂的比较0.43.新陈代新反应特征与酶的联系0.4酶的特性0.51.实验操作技能0.32.面对挫折时的表现0.33.酶特性与实验分析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能力0.42.诊断评价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等级(高、中、低)教师活动0.31.教材安排是否有结构性0.22.教学过程是否有逻辑性0.23.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否

6、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0.24.教材处理是否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活动0.41.是否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2.直觉思维的运用3.对先备知识的利用4.归纳、演绎思维方式的运用5.对待思维结果的态度师生交流0.31.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差异调整问题情境的设置2.针对学生思考结果的应答3.对学生探索性反应的评价4.学生求知欲受挫时的对策现个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方式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即探究性教学。本文通过高中生物新教材第三章第一书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来分析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实施。本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该理论不同于以往所实施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7、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控制环境下学生被动形成“反应一刺激”联结。相比较而言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创造思考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在刻意的强化知识点。为达到此目的,实施教学前教师应按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以及有关的先备知识安排教材的难易度和逻辑顺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如下:(1)教材处理:教材处理应强调结构性,解决好教材处理同学生先备知识、认知发展水平间的矛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