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例灭门案的浅析

对六例灭门案的浅析

ID:24344359

大小:59.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对六例灭门案的浅析_第1页
对六例灭门案的浅析_第2页
对六例灭门案的浅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对六例灭门案的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六例灭门案的浅析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公安周刑侦支队848000;2.新疆伊犁州伊宁市巴彦岱医院内科835000【摘要】“灭门案件”是指在同一个案件中杀死多人的案件。近几年全国各地连续发生了多起,引起了网络媒体的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意义上的灭门主要是指在同一个案件中将被害人全家杀死不留活口以避免复仇[1]。无论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都是一种恶性杀人案件,死者之间一般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如邻居、亲属、同学、朋友等。【关键词】新疆伊犁;灭门案;浅析1案例一般资料木文收集20年发生在新疆边陲少数民族地区六例灭门案件。对受害人和嫌疑人的年龄性别、民族文

2、化程度、其间关系及杀人动机、工具、方式和杀人后的处置进行归类和分析。详见表1、表22结果一般杀人案件都是因情财仇等而起,有些由打架斗殴演变而来;个別因为政治目的、宗教信仰、非法宗教迷惑等诱因引起。上述六案均系灭门式的恶性杀人案件。从案发原因、法医学现场和医学心理学分析共同的是嫌疑人均有有狭隘、自私、猜疑、偏执、冲动、易怒、暴力倾向等性格缺陷、人格障碍、以及极度的自卑心理。为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找不到心理上的平衡,用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解决。但各个案件作案人宗教信仰不同乂各只特点。2.1嫌疑人的特征:多数为年轻男性、一位女性因情感问题,只有一个年龄较大58岁;各个民族均有,

3、无文化或小学文化;和受害人大多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如亲属或上下级关系;生活环境比较闭塞,外界信息接收较少;激情而起不计后果,一次性杀死多人,最少3人最多6人。2.2作案动机特征:典型因仇、因财而起,案件性质、作案动机、手段与国内其他汉族区域火门式杀人案没有本质的区别。案例1、2、5案犯与被害人均为少数民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冋族。案例1为典型的因固有信仰而杀人,虽然此类案件定性仍系杀人案,但其动机与一般杀人案件有着很大的不同。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各民族有着相同的生死观,相信“死而后生”学说,“今世短暂,后世永存,是人们真正的归宿”。在伊斯兰教义中“死亡

4、是今生的结束和后世的开始,是肉体的消亡和灵魂(精神)的升华,并不是生命永远的消火”。案例4案犯与受害人均系蒙古族,虽为游牧民族但信奉藏传佛教,又有着和汉族近似的传统习惯。在作案动机0的与汉族、穆斯林又冇着许多的不同。案例2、4因借钱这样的小事而残杀多人,其动机S的非常简单,手段却极其残忍;案例5则是因为政治S的借助宗教信仰而残酷地杀人。2.3发案时间地点及现场处置及去向:案发吋间均为半夜在受害人家中乘人们熟睡没有防范的吋刻。案例1、3案犯在作案后自杀。就地取材或随身携带的工具作为作案工具,作案后遗留现场或路途中遗弃;现场不做任何处置和伪饰,不计后果。3讨论3.1对社

5、会的仇视心理: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性善良和怜悯之心,不尊重他人的生命,狭隘地认为是“活该”、“罪冇应得”、“你不仁我不义”或“官匪一家”之类的评价,以此来安慰自己,杀的“心安理得”。3.2出现报复思想:起源与人类复仇本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思想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当今社会又有抬头的趋势【2】。人生失意借故报复,报复自己可以触及的有理由“该杀”的亲人。3.3压力不能正常转化和释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性开放性曰益加强,人人需要不断的努力拼搏,使得压力不断加码,但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自控能力又不能同步。近几年来发生的火门案件中,嫌疑人的情绪情感失控,人格障碍、心

6、理失衡是造成该类案件频发的又一重要原因,给人群和社会造成极大恐惧和危害。3.4产生被剥夺感:贫富差距悬殊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严重的心理失衡、盲B攀比。当个体的需要获得财富、资源或者享受的满足而得不到吋,就会认为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理应拥冇财富和享乐【3】。当正常手段得不到满足吋就可能用非正常的手段来满足,以达到心理平衡、被剥夺感得以补偿。3.5快速发展带来的高风险: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使由横向的住房关系转向了纵向住宅关系,相互之间的隐私度增高、邻里关系遭到破坏。从而使邻里之间和亲朋好友之间非正式的社会监督减弱,能够管闲事的人也越来越少,无形中提供了社会无法

7、控制的便利的作案场所。3.6对心理问题的干预缺失: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重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差异、角色混乱、矛盾冲突闲惑着一些人们。人与人之间信任或猜忌、谦让或蛮横、尊重或自我、友善或邪恶、是科学还是迷信、是理性还是盲动等等。在实际行动上,就是一些人行为失常,反社会性行为明显。心理问题、心理危机需要干预,但心理医师和心理干预机构的缺失不能及时及早洞悉、及吋解决人们心理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以至于由量变到质变,酿成不可挽冋的惨剧。参考文献:[1】潘雪晴、贾树森、任志中、章政、但未丽、彭婷.疯狂的杀戮--反思“火门案”.中国检察官,2010(9).[2】罗大华.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