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02978
大小:70.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赵军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银河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412【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4组:A组采用基础针刺法,B组采用铺棉灸疗法,C组采用先行叩刺拔罐疗法,再进行基础针刺,D组采用常规丙药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随访3-10个月,四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可显著减少后遗神经痛及其他后遗症,对带状疱疹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关键词】带状疱疹;针灸治疗:丙医带状疱瘳是一种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侵犯神经根所致引起的疱疹性皮肤病[1],该病
2、症最主要的症状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皮肤知觉性过敏、麻木感、轻微灼热、针刺样疼痛。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祌状态差、食欲不振,甚至失眠,严重者甚至影响到自身生活。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兵有成木低、见效快,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和优势,因此笔者采用不同的针灸疗法治疗此病,并与丙药组对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对象为2010月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共90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采用基础针刺法,B组采用铺棉灸法,C组采用叩刺拔罐法,D组采用常规丙药治疗。A组23例,B组25例.C组18例,D组24例,均为年龄18-70岁
3、之间,病程l-7d,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例症状等方面无显著差异[2],具有较高的可比性。1.2方法A组(基础针刺法):首先取穴:阿是穴。操作方法:①围针刺:患者呈卧位式,经消毒后,进针部位选在距皮损边缘0.2cm处,采用30号1.5-2T毫针,针尖呈18º角朝向皮损区中心区域。沿皮下进针1-2cm,入针吋间30min,1次/d。②电针:夹脊穴:用同号毫针,与皮肤呈45º,针身向脊柱方向进针,深度以0.8〜I寸为宜;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支沟穴、后溪穴:也选取同样毫针,针身与皮肤呈90º,进针深度0.8、j*。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
4、仪。同一输出电极的负极接一侧支沟穴,正极接冋侧后溪穴。B组(铺棉灸疗法):取穴A组。操作方法:患者呈卧位,充分暴露阿是穴,并进行常规消毒,将选用的脱脂干棉花撕成蝉翼状(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棉片人小约3×3cm²,棉片的数量多少取决于皮损的面积。点燃阿是穴上的薄状棉片,并让其迅速燃尽,每次施灸3遍。C组(叩刺拔罐疗法):取穴同A组。操作方法:患者呈坐位或侧卧位,保持姿势稳定,对患处进行局部消毒,并将患处完整暴露,再以消毒后的梅花针叩刺阿是穴,力度以局部微渗血为参考,然后将玻璃罐迅速按压在奋效部位。留罐5-10分钟,出血3-5ml,然后取罐,用活力碘对患处进行有效
5、消毒杀菌,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取决于疱疹面积人小。D组(西药对照组):①口服盐酸伐昔洛韦(丽珠威)300mg/次,2次/日;②U服维生素BI片10mg,3次/日[4】。要对疱疹局部皮肤进行处理,保持皮肤的清洁,注意保护皮损。1.3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中“蛇串疮”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西氏内科学》和《皮肤性病学》,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1.4纳入标准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之间;出现疱疹在l-7d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冋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
6、者[3】。1.5排除标准凡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均应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内妇女;体质过敏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瘢痕体质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造血系统障碍等原发牲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以及精祌病患者、结缔组织病和血友病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病情危重,苏治疗的奋效性及安全性难以判定的患者。2结果四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四组患者疗效对比情况3讨论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苏主要病理成因是病毒引起的神经根发炎肿胀。患者初次感染此病毒后,可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症状,此病毒经原发感染后,可持久地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当患者体内宿主的细
7、胞免疫功能降低时,如遇感冒、发热等突发症状,病毒又会被再次激发,致使神经节发炎、直至坏死,被再次激活的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再次借助周围神经纤维移动侵入到皮肤从而引发急性皮损。西医0前尚无理想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原则上仍以消炎、预防、缩短病程为主,B前认为抗病毒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步骤,选用奋效抗病毒药物可以及吋、迅速阻止病毒对神经的破坏,控制急性期症状并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但其医疗成本高,有一定副作用。经临床报道仍有10%-15%的患者在皮损完全消退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