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98646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1
《关于刍议防灾减灾文化自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刍议防灾减灾文化自觉关于刍议防灾减灾文化自觉导读:【摘要】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以防灾减灾文化自觉为思想基础和必要前提,以防灾减灾文化自觉的涵义为出发点,在批判继承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合理扬弃西方防灾减灾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科学发展的防灾减灾文化高度自觉,为推进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刍议防灾减灾文化自觉论文资料由..提供,地址.关键词】防灾减灾文化自觉 防灾减灾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2、大繁荣的新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自然灾害、以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对待自然灾害,及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防灾减灾等重要课题。 防灾减灾文化自觉的内涵 自然灾害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人类如影随形,其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人类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成长和发展的,并在此博弈过程形成对待灾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即为防灾减灾文化。防灾减灾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文化自觉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2
3、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即要求知道人类发展到现在,我们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①根据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释义,防灾减灾文化自觉就是人对防灾减灾文化渊源及其实质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我们应做到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传统的防灾减灾文化,实现批判的继承;二是正确看待西方的防灾减灾文化,实现合理的扬弃。只有对这些理由有了“自知之明”,实现防
4、灾减灾文化自觉,才能推动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健康发展。 批判继承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 对中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的批判。中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化的特质。在“天人合一”的变通形式—“天人感应”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天谴灾异”灾害观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上自一国之君,下至黎民百姓,对“天人感应”的灾异观无不深信不疑。从历代皇帝的“罪已诏”,到各朝政府的“因灾改元”、“因灾罢免”、“因灾大赦”、“因灾录囚”;从政府层面规模化、制度化的“祈祷祭祀”到家家户
5、户“烧香拜佛”等禳灾行为,都足以说明“天谴灾异”的影响力。因此,在“天人感应”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的特质是反映道德、提倡情感理性的“禳灾”文化。“禳灾”文化决定了对自然灾害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从一定作用上说,这种传统防灾减灾文化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对中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的继承。首先,中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中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的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源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其中最深刻的作用在
6、于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作用,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所以,防灾减灾文化的自觉首先是对传统文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自觉。其次,反躬自省、改正错误也是中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的优秀品格。在“天人感应”论中,灾害“尽生于国家之失”,如果“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为此,当灾害发生后,上自君主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虔诚地反躬自省、自我检讨,尤其是代表臣民与上天沟通的最高统治者。当灾害发生后,“内视反听”对灾害中折射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
7、理由”进行全面反思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所以,防灾减灾文化的自觉还应该是对传统防灾减灾文化中“内视外听”优秀品质的传承,是对导致灾害频发的人类不当行为的反躬自省。 合理扬弃西方防灾减灾文化 对西方防灾减灾文化的赞扬。在古希腊时期和中世纪时期,由于自然的附魅,西方人的灾异观和世界其他各地的古人一样,也是以“神灵怪罪”、“上天惩罚”看待之,而对灾害带来的苦难也只能被动地寄托于宗教来消解。随着人类理性的申张、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运用,自然界的神秘性被彻底否认,人成为自然界唯一的主体,“征服自然”、“战胜自
8、然”成为西方现代性的主要特征。西方人对灾害的认识及对待灾害的态度已经完全消除了迷信的色彩而走向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自然曾经以其洪水、地震等加害于人类,那么随着科学及其应用的成功,人类完全可以依靠无限的理性,通过科学技术来治服灾害。事实上,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已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了大量的自然灾害发生机理和灾害预测预警的技术,实现了灾害救助技术和器械设备的现代化,从而能够较为有效地进行灾害的预防和救助,基本实现了防灾减灾科技化。由此,我们可以说,西方防灾减灾关于刍议防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