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解题中集合对应法的应用

政治解题中集合对应法的应用

ID:24263858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政治解题中集合对应法的应用_第1页
政治解题中集合对应法的应用_第2页
政治解题中集合对应法的应用_第3页
政治解题中集合对应法的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政治解题中集合对应法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政治解题中集合对应法的应用  集合对应法的解题步骤分为四步:  第一步,把材料提供的所有信息组成集合A.全面、准确是构建集合A的基本要求。  第二步,依据设问,从教材、时政热点材料中找出相关内容组成集合B.准确、详实是构建集合B的基本要求。     第三步,在集合A与B的元素中,建立对应关系,依据对应关系对集合A、B中的元素进行取舍。在集合A中,凡是能够对应B中元素的信息都留下来,成为有效信息,凡是不能对应的,则是无效信息,大胆舍去。在集合B中,凡是能够从集合A中找到印证信息的观点就留下来,进入答案要点,凡是不

2、能从集合A中找到印证信息的观点就舍去。这样,在集合A、B中的元素之间就建立起来了对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  第四步,用符合政治学科特点的语言文字把集合A与B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表述出来,形成答案要点。下面以2004年天津文综第39题为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

3、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提问: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的观点的。  按照集合对应法的步骤进行分析:  第一步,把材料提供的所有信息看作一个集合A,有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都是它的元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内容、意义,与线性经济的比较,废弃物与再生资源的关系等。  第二步,把联系观点的有关内容看作一个集合B,从教材、时政材料中找出集

4、合B的元素: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条件性,其中联系的多样性又包括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第三,将集合A与B中的元素对应起来。  集合A  集合B  1.“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是统一的。  2.废弃物转化为资源。  3.“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新产品”说明资源与产品互为因果。  4.线性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废弃物变为资源说明依据条件,可以建立新联系。  5.线性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都是一个整体,资源、产品是其组成部分。  1.联系的普

5、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因果联系  4.联系的条件性  5.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第四,用政治术语把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出来,即成为答案要点。一般说来,一个对应关系组织成为一个答案要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循环经济使“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组成为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都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废弃物与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线性经济模式下,人们没有发现它们的联系;循环经济模式下,人们不但发现了,而且运用了这种联系。这说明联

6、系是客观存在的。  联系具有多样性,因果联系是其中之一。“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之间具有联系。循环经济的流程体现了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线性经济则表明了相反的观点。  联系的建立具有条件性。线性经济发展为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运用集合对应法解题时要注意三点:  1.要尽量穷尽集合B中的元素。否则,就要漏掉答案要点。在平时的学习中

7、,我们要注意主干知识的整合,学会融合贯通,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做到穷尽集合B中的元素,力求答案要点的全面与准确。  2.集合A与B的元素之间建立的是数学中的对应关系,而不是映射关系。  3.并不是所有的政治主观题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它只适用于“如何体现”类试题,这类试题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大约为35%.如2004年的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38题的第、问,全国卷II第38题的第问,全国卷IV第39题的第、问,第40题的第问,北京文综卷第39题的第问,第41题的第、问,天津文综卷第38题的第问,江苏单科卷第38题的第问,都是“

8、如何体现”类试题,都可以运用集合对应法解答。考生可查原题及答案,分析此种类型试题的特征,理解、运用集合对应法的解题方法。  四川·余贞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