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

ID:24240387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_第1页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_第2页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_第3页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_第4页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竹马戏.L.戏曲的活化石  竹马戏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以竹制马为道具,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逐步发展起来的,自唐代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古朴而稀少的民间歌舞小戏,竹马戏享有唐宋遗音和戏曲活化石之美誉。  《峄县志》载:上元灯火,唐代尤胜,至今沿而用之。乡村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竹马戏一般由四五十人表演,最多可有108人,标准服装均是汉服戏装。表演时,男演员以诙谐逗趣的表演与女演员逗情,女演员以含蓄、内在、柔媚来使剧情、场面生动活泼。  竹马戏曾流行于台儿庄,至今仍尚存。每年的表演,

2、多以庆祝丰收、祈求平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台儿庄的竹马戏取材于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表现的是匈奴单于迎亲纵马奔驰的场面,形象生动,结构紧凑。活动时,演员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着围场、南蛇游、四柱穿、叠马等十二个队形的变化舞蹈。舞蹈自始至终都用简单的节奏伴奏,舞蹈完毕,演员们站成一个圆圈,每人唱一段小曲,曲调古朴,节拍行缓,旋律细腻缠绵,行腔委婉,有着浓重的乡土文化风味。  运河号子运河舌勺流动艺术  嗨呀哈嗨!栽下膀子探下腰,背紧纤绳放平脚,拉一程来又一程噢,不怕流紧顶风头起帆了,运河号子响了起来,运河号子曾代表当时船工的生活。  运河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成

3、为运河文化标志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它是运河帆船上号令船工进入劳动状态、统一劳动步调、提高劳动情绪的专用歌曲,俗称船歌、河边的歌。是船工们在劳作时的即兴创作,与劳作紧密伴随,其相关器具众多,包括漕运船及船上桅杆、篷布、橹、篙、铁锚、纤绳、定船石等。船上每一道操作工序都有一种号子与之对应。它有着同运河一样平稳和缓的性格,呈现出平缓、优美、抒情、如歌的特点,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台儿庄区土城子(俗称纤夫村)地处运河沿岸,自运河开凿以来,村民就依河而居,以运河船务为生,多船工,多纤夫,运河船工号子在此广为流传。  台儿庄的老人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金銮殿里也能撑一篙。当船舶行驶至船多、

4、人多之处,哪只船的船工唱的响亮有力,哪只船的主人就会感到自豪。因此,号子也成了船主实力的一种标志。比如,起锚号是在铁锚久拖不起时船工用力拔锚所唱的号子,船工们抓住锚绳边拉边唱:千斤呀,万斤呀,嗨!铁锚呀,动身呀,嗨!慢慢地铁锚在众人的齐声唱和中被缓缓拔起。哟嗬嗬哟嗬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台儿庄的人们,一听到那错落有致、韵味悠长的船工号子,便知道有船只拔锚起航或歇锚靠岸了。  渔灯秧歌乡会艺术的典范  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是土生土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乡会艺术,流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春节期间由村庄自发地到各乡会演出。  演出场地多采用广场或大街表演,晚间效果更佳,因渔身内安有

5、灯泡特别好看。渔一般用纸或布做成,然后彩绘。渔肚内用手电筒做电源,安上灯泡,开关一推就亮。演员有20多人组成,有渔翁、渔婆、货郎、憨丫头、小姐,还有锣鼓配乐,其他人打着渔灯跟着鼓点走秧歌步。  根据人物的性格,主要演员舞步各有不同,渔翁多用横跨步,动作利索;渔婆用小碎步,左右摇摆;货郎多用单腿退步,滑稽、幽默;憨丫头一般夸张地扭秧歌十字舞步,略自由,表现憨、傻的情态;小姐走小碎步,表现出一种娇柔的形态。  在服装上更有特色,演员基本穿的是古装戏衣。小姐上身穿的是大襟绣花袄,下身穿裙子;憨丫头穿的是翻开的大花袄,表现出喜剧的效果。 渔灯秧歌主要用击打乐。击打乐分里外场两部分。外场是专门负责

6、伴奏的人员,有5人,由大锣、小锣、大叉、小叉和大鼓组成;里场是扮演人物.L.的演员兼乐手,有4男4女,4男演员演奏腰鼓,4女演奏小锣。  渔灯秧歌的曲谱包括曲调和唱词两部分。曲调是喜庆欢快的传统民间小调,唱词不受局限。秧歌队演唱时,在外场的锣鼓收住,演员中的4鼓4锣可随唱词出节奏。其中2人领唱众人应,也可每人唱一句众人应。  它的唱词一部分是多年流传下来的民谣,也有一部分是根据不同情况即兴创作,换词不换曲。渔灯秧歌主要表现鲁南人民对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盼望年年有余、风调雨顺,能过上祥和而美满幸福的日子,并对大家致以美好的祝愿。  运河花鼓一古城人钓精神记忆  花鼓,花鼓,敲锣打鼓;

7、女顶彩球,男挎花鼓;蹦蹦跳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晋朝有祖。这段在台儿庄广为流传的民谣说的就是运河花鼓。  运河花鼓滥觞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波及邻近苏、鲁、豫、皖等地,其产生年代距今已有200余年了。运河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以打击乐为主,场外擂鼓者为总指挥的秧歌群舞。表演风格着重突出幽默、风趣、粗犷、奔放等特点,但又不失优美、流畅、细腻之风韵,因此在地方秧歌舞中别具一格。  欢快、热闹、风趣的花鼓戏,曾是一代又一代鲁南人脑海中最珍贵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