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六章 电压和电阻知识点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六章《电压 电阻》复习提纲一、电压(U)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某某”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某某”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
2、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换算关系:1Kv=103V 1V=103mV1mV=103μV2.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一节蓄电池2V家庭电压220V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符号: 2.量程和分度值: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0~3V,分度值“0.1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0~15V,分度值“0.5V”.(大量程是小量程的
3、5倍,大分度值也是小分度值的5倍),指针位置相同,则示数也是5倍关系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可直接测量,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0~3V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
4、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分度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不能超过量程。 (五)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
5、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可能是:①两表同时短路外;②最大的可能是4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记住:在故障题里,电压表哪里有示数,哪里就断开二、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设计实验:分别把电压表连在甲、乙、丙所示电路中的AB两点、BC两点、AC两点,三次测量的电路图如下:通过电压表测出电压值,填入表格.换上另外两个不同规格小灯泡,再次测量,重复上
6、面的实验步骤.(4)分析和论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用公式表示为:U=U1+U2.(5)得出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串压两个分)注意事项:①连接实物图时,一定要对照电路图,可以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经过开关、小灯泡,最后回到电源的负极,电压表要最后并联到所测电路的两端;也可以从负极出发,但也要按顺序连接.②连接实物过程中,开关一定要处于断开状态.每次连接完电路,一定要检查无误,再闭合开关,③电压表要按规则连入电路和读数。④实验中,每次读数后,应及时断开开关.⑤如
7、果电压表不够用,也可只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量各电路两端电压.⑥电路连接过程中,为何开关要断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电源和电路,防止电路连接错误,使电路短路而造成烧坏电源或电路的危害.如果开关是断开的,造成这种危害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⑦对于需要分析实验数据而得出结论的实验,可以先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罗列出来,然后设计一个表格把实硷中测出的数据填入表格,并试着将它们分别相加、相减、相乘或相除来找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⑧为了验证探究结论的普遍性,可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取多组数据,从而分析归纳,得出一个普遍规律。如本
8、实验中还可多改变几次电源电压和换用不同的小灯泡。(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设计实验:分别把电压表接在图中,三次测量的电路图如下:4更换小灯泡再进行两次实验,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4)分析和论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与电源的电压相等,用代数式表示为U=U1=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