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

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

ID:24210829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第1页
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第2页
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第3页
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第4页
资源描述:

《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一、何谓替代性创伤  近几年,全球灾难频发,巨大灾难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物质环境破坏,同时也严重的创伤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人们在面对灾难事件时,内心可能会承受不同程度的创伤,而且离灾难现场越近,感受越深,也越容易受到创伤。参与救援工作的人们、深入报道的记者等,或多或少会面对不幸遭遇的当事人,倾听痛苦经验,目睹悲惨处境。当他们在协助当事人恢复创伤时,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受难者。这种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国外学者将认为:替代性创伤是助人者在帮助当事人的时候,由于共情和同理投入导致的一种内心转变。如果所接受到的

2、破坏性场景或事件的程度超过一部分人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限度,就会间接地导致心理异常。通常地,会出现一些身心困扰,严重时甚至精神崩溃。  Kassam-Adams(1995)认为替代性创伤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进食障碍(厌食)、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噩梦、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McCann(1990)以及Maddy(2004)的研究都指出,替代性创伤会改变个体的世界观,以及个体的认知图式,这一结论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也就是说,当个体持续承受大量负性事件后,会感到巨大的压

3、力,进而对生活持悲观怀疑的态度,价值体系面临巨大挑战。比如,个体因为某些事件感觉人际关系不可靠,有了许多悲观想法而出现社会性退缩;或长期的接触负性事件而出现职业倦怠等。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是心理咨询助人者,灾难性事件救助者及一线记者等特殊职业工的替代性创伤问题。然而,在面对创伤事件时,每一个人都会感同身受,即使没有直接去接触生还者,也会经常接触到创伤性事件的图片、文字或视频。长期大量地接受负面信息而不进行任何处理,也同样可能产生替代性创伤。  二、媒体引发的替代性创伤  生活在信息时代,媒体实时、丰富的报道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

4、博览天下。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好。长期沉浸在对媒体负性新闻的关注中,或是面对媒体单一炒热的报道时产生的“放大”及“复制”效果,都会影响自身的情绪及身心健康,严重时将引发替代性创伤,这是一种第二手的“替代性创伤”。“自我强度”较脆弱的人,或是曾经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容易对新闻事件“入戏太深”,是替代性创伤的“易感”人群。媒体引发的替代性创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媒体污染  偶尔上演的大型灾难,过度报道有可能变成“嫌恶刺激”,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但还有些较小的媒体污染,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所有人。不少电视新闻和报纸,每天对性侵、家

5、暴、绑架、自杀、车祸、丑闻、谣言的报道,几乎是固定菜色,甚至故意加油添醋。这种媒体暴力,不仅很容易对原本就有自意念的人,造成绝望暗示,增加其有样学样,采取行动的危险因子;而且,对“易感”人群也会有较大的不良影响,频繁勾起强烈的身心痛苦,甚至白暴自弃。这种媒体污染会诱导社会日趋集体悲观。  2、人们过度关注  深陷于电视画面、X络新闻,报纸或电台广播不能自拔,这种反复的情感体验和创伤性事件的强化,会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也可能干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会改变其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如果人们因为媒体报道而感受到的消极情绪得不到排解

6、,那么多多少少都会带到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引发冲突。而长期的压抑,更会带来心理问题,严重的需要就医。  当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幸存者陷入巨大的悲伤中,整个社会也随之陷入哀痛。灾害发生后,各种媒体都在事无巨细地播放灾区的新闻信息。很多X友表示在连续看到灾区一线的救援画面后,悲痛、感动、内疚等百感交集,心情久久未能平复。许多人过分关注灾害信息,负面情绪多,无法工作,扰乱了正常的生活。例如,台湾地震后,台北有一位老人,天天都在看媒体对灾害的报道,情绪和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最后抑郁而去接受治疗。  三、如何应对替代性创伤

7、  国外学者指出自我应对替代性创伤应遵从三个基本原则:“觉察、平衡和联系”。  觉察:需要个体接纳和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体验,特别是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发现并承认自己当下的负面情绪。不论何时,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自我觉察,有利于尽早的发现自己的情绪问题。  平衡:即保持个体基本的生活步调,顺其自然。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充分安排好作息,劳逸结合,这样也有利于平衡自己的内心体验。  联系: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经常与家人和朋友联系。一个巩固和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调节心理不适,更可以拓展内在的经验和知觉,增加“抵抗力

8、”。  因此,“易感”人群不应过多地让自己沉浸在媒体某些信息当中,而是把负面新闻的内容拿来当警世教材。若产生负性情绪,应和家人或朋友讲述,或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或听听音乐,让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另外,成年人应避免应激反应影响到儿童,要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并调整情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