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比较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比较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ID:24154764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比较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1页
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比较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2页
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比较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3页
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比较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比较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比较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比较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2)两首诗都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稍作分析。(3分)(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

2、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1)暮春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2)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3)同意:第一首

3、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

4、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峡口送友人》作品鉴赏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时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5、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

6、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